作者: 苏辙 宋代
- 简介
-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出处
- “雪节寒方见”出自宋代苏辙的《和孔武仲金陵九咏 此君亭〈在华藏寺·》,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xuě jié hán fāng jiàn,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
雪节寒方见
色分岩石润,梢出涧松修。
雪节寒方见,春萌旱不抽。
故山多此物,长恨未归休。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 此君亭〈在华藏寺·》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此君亭,位于金陵(即南京)的华藏寺内。诗人苏辙以绿竹和孤亭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其独特的诗意。
诗词的中文译文为:
绿竹不可数,
孤亭一倍幽。
色分岩石润,
梢出涧松修。
雪节寒方见,
春萌旱不抽。
故山多此物,
长恨未归休。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观为基调,通过对绿竹和孤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离乡别井之情,以及对故山的思念和留恋。
诗词的诗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首先,绿竹的数量是不可计数的,暗示了自然界的广袤和繁茂。与之相对的是孤亭,独自矗立在竹林之间,更显得幽静和孤寂。这种对比营造了一种强烈的空间感,使人感受到孤独和寂寞之中的宁静和安逸。
其次,诗中提到的岩石、涧松等景物,以及雪节和春萌,通过描写色彩和季节的变化,展现了自然界的美妙和多样性。这些景物的描绘使整个诗词更加生动,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享受。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故山的思念和留恋之情。诗中提到故山多此物,说明这些景物在诗人的故乡中更加常见,与此同时,也凸显了诗人离乡的遗憾和无奈。他长恨未能归还故山,无法再次欣赏到这些美丽的景物,这种情感在诗词中流露出来,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苏辙细腻的情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将自然界的美妙和人情之间的纠葛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雪节寒方见”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hé kǒng wǔ zhòng jīn líng jiǔ yǒng cǐ jūn tíng zài huá cáng sì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 此君亭〈在华藏寺·
lǜ zhú bù kě shǔ, gū tíng yī bèi yōu.
绿竹不可数,孤亭一倍幽。
sè fēn yán shí rùn, shāo chū jiàn sōng xiū.
色分岩石润,梢出涧松修。
xuě jié hán fāng jiàn, chūn méng hàn bù chōu.
雪节寒方见,春萌旱不抽。
gù shān duō cǐ wù, cháng hèn wèi guī xiū.
故山多此物,长恨未归休。
“雪节寒方见”平仄韵脚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五潸 (仄韵) 去声十七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相关诗句
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