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苏辙 宋代

苏辙头像
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出处
林间老死虽无用”出自宋代苏辙的《食樱笋二首》,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ín jiān lǎo sǐ suī wú yòng,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林间老死虽无用

林竹抽萌不忍挑,谁家盈束伴晨樵。
箨龙似欲号无罪,食客安知惜後凋。
不愿盐梅调鼎味,姑从律吕应箫韶。
林间老死虽无用,一试冬深雪到腰。

《食樱笋二首》苏辙 翻译、赏析和诗意

《食樱笋二首》是苏辙所作的一首诗词,描述了作者食用樱芽笋的情景和个人感悟。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林竹抽萌不忍挑,
谁家盈束伴晨樵。
箨龙似欲号无罪,
食客安知惜後凋。
不愿盐梅调鼎味,
姑从律吕应箫韶。
林间老死虽无用,
一试冬深雪到腰。

诗意:
这首诗词以食用樱芽笋为主题,通过描绘樱芽笋的成长过程和作者的感悟,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展示了作者对樱芽笋的珍视和对人们对待事物的冷漠的反思,以及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赏析:
首句“林竹抽萌不忍挑”,表达了作者见到嫩嫩的樱芽笋,却不忍心采摘的情感。这句话中的“林竹”指的是茂密的竹林,抽萌的樱芽笋犹如新生的竹笋,作者不忍心破坏这美好的景象。

第二句“谁家盈束伴晨樵”,描绘了早晨采集樱芽笋的人们,将一束束的樱芽笋带回家中。这句话中的“伴晨樵”表现出一种平凡而朴素的生活景象,显示了人们对于樱芽笋的喜爱和重视。

第三句“箨龙似欲号无罪”,以樱芽笋为比喻,形容其形态犹如一条受到冤屈的龙,似乎要发出无辜的怒吼。这句话中的“箨龙”指的是樱芽笋的形状和姿态,以及作者对其生命力和韧性的赞叹。

第四句“食客安知惜後凋”,表达了作者对食客们的冷漠和不知珍惜的惋惜。这句话中的“後凋”指的是樱芽笋在被采摘后枯萎凋谢的状态,作者认为食客们只看到了它们作为美食的价值,却没有意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和价值。

第五句“不愿盐梅调鼎味”,表达了作者不愿将樱芽笋与其他食材混合烹调的愿望。这句话中的“盐梅”指的是调味品,作者希望保留樱芽笋独特的味道和风味。

第六句“姑从律吕应箫韶”,通过对音乐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樱芽笋的赞美。这句话中的“律吕”和“箫韶”是音乐的说法,用来形容樱芽笋的美味和独特的口感。

最后两句“林间老死虽无用,一试冬深雪到腰”,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作者认为即使在林间老死,虽然看似毫无用处,但在冬天的严寒中,积雪已经堆到腰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樱芽笋的形态和生长过程,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诗中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们对待事物的冷漠和不知珍惜的忧虑,以及对于生命的脆弱和短暂的思考。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出深刻的哲理和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也能体味到其中的内涵和启示。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林间老死虽无用”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hí yīng sǔn èr shǒu
食樱笋二首

lín zhú chōu méng bù rěn tiāo, shuí jiā yíng shù bàn chén qiáo.
林竹抽萌不忍挑,谁家盈束伴晨樵。
tuò lóng shì yù hào wú zuì, shí kè ān zhī xī hòu diāo.
箨龙似欲号无罪,食客安知惜後凋。
bù yuàn yán méi diào dǐng wèi, gū cóng lǜ lǚ yīng xiāo sháo.
不愿盐梅调鼎味,姑从律吕应箫韶。
lín jiān lǎo sǐ suī wú yòng, yī shì dōng shēn xuě dào yāo.
林间老死虽无用,一试冬深雪到腰。

“林间老死虽无用”平仄韵脚

拼音:lín jiān lǎo sǐ suī wú yòng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二宋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相关诗句

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