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梅尧臣 宋代
- 简介
-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出处
- “竹存帝女啼”出自宋代梅尧臣的《送宁乡令张沆》,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ú cún dì nǚ tí,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竹存帝女啼
青山接夷蛮,白昼鸣鴞鸋。
竹存帝女啼,夔学林雍鑋。
不嫌卑湿往,教令民须听。
《送宁乡令张沆》梅尧臣 翻译、赏析和诗意
《送宁乡令张沆》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梅尧臣。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长沙过洞庭,水泊风摇矴。
青山接夷蛮,白昼鸣鴞鸋。
竹存帝女啼,夔学林雍鑋。
不嫌卑湿往,教令民须听。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送宁乡令张沆的场景。诗人经过洞庭湖,感受到湖面上波浪起伏、风吹荡的景象。远处的青山将宁乡与边境的夷蛮地带连接在一起,而白天也传来鸟儿的鸣叫声。在这片山水之间,竹子依然存留,仿佛在哭泣,而夔学和林雍鑋则是古代音乐乐器的名字。诗人说自己并不嫌弃这里的荒凉和湿润,他希望通过教育命令使百姓听从。
赏析:
《送宁乡令张沆》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山水画卷,展现了宋代时期长沙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背景。诗中的洞庭湖是湖南地区的重要水域,诗人通过描绘湖波风摇和青山相连的景象,展现了湖光山色的壮丽和边疆地区的开阔。白昼中鸣鴞鸋的声音则增添了一丝生动与活力。
诗中的竹子、夔学和林雍鑋等形象暗示了文化的延续和音乐艺术的传承。竹子作为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之一,承载着诗人对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思考。夔学和林雍鑋则代表了古代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体现了对艺术的推崇。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百姓教育的重视。他不嫌弃这里的湿润和荒凉,而是希望通过教育命令,使百姓能够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整首诗以简短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观,融入了文化和教育的主题,展示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和对社会进步的期许,具有深远的意义。
“竹存帝女啼”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sòng níng xiāng lìng zhāng hàng
送宁乡令张沆
cháng shā guò dòng tíng, shuǐ pō fēng yáo dìng.
长沙过洞庭,水泊风摇矴。
qīng shān jiē yí mán, bái zhòu míng xiāo níng.
青山接夷蛮,白昼鸣鴞鸋。
zhú cún dì nǚ tí, kuí xué lín yōng qīng.
竹存帝女啼,夔学林雍鑋。
bù xián bēi shī wǎng, jiào lìng mín xū tīng.
不嫌卑湿往,教令民须听。
“竹存帝女啼”平仄韵脚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八齐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相关诗句
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