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梅尧臣 宋代
- 简介
-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出处
- “何以报勤勤”出自宋代梅尧臣的《金山芷芝二僧携茗见访》,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é yǐ bào qín qín,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何以报勤勤
双锡忽来过,衣霜带初旭。
况能持茗具,向此烹新绿。
中{左氵右霝}水若饴,北焙花如粟。
还将尘虑涤,自愧冠缨束。
何以报勤勤,驰奴扣云谷。
《金山芷芝二僧携茗见访》梅尧臣 翻译、赏析和诗意
《金山芷芝二僧携茗见访》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游江山上,日日吟不足。
双锡忽来过,衣霜带初旭。
况能持茗具,向此烹新绿。
中水若饴,北焙花如粟。
还将尘虑涤,自愧冠缨束。
何以报勤勤,驰奴扣云谷。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梅尧臣与两位僧人在金山上的邂逅,共品茶的情景。梅尧臣游历江山,每天吟咏的时间总是不够。突然,两位僧人带着双锡拜访他,他们的衣袍上带着晨露。更加令人称奇的是,他们还带来了泡茶的器具,以此烹制新鲜的绿茶。茶汤像蜜糖一样甜美,泡出的花茶香气如同谷粟一般。这让梅尧臣感到自己的尘俗忧虑被洗涤净尽,使他对自己身上的官服和头上的冠缨感到愧疚。他不知道如何回报这两位勤勉的僧人,只能驱驰着僧人们扣响云谷的门扉。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抒怀的方式,展示了诗人与僧人在金山上共饮茶的情景,并通过茶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尘俗纷扰的反思和自省。
诗中的"金山"是一个虚构的地名,可能代表着一种宁静和纯净的境地。诗人游历江山,对于美景的吟咏无法满足他的心灵需求,但在这时,两位僧人的到来给他带来了一些新意和惊喜。
"双锡"指的是僧人手中的两根拐杖,表明他们是出家人,具有超脱尘世的身份。他们穿着的衣服上带有晨露,显示出他们早起修行的虔诚和清晨的寒凉。这种对僧人形象的描绘,与大自然中的清新景色相互映衬,强调了僧人的清净和超然。
"持茗具,向此烹新绿"表明僧人们带来了泡茶的器具,并且在这里烹制了新鲜的绿茶。茶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底蕴,被视为清雅和宁静的象征。茶汤像蜜糖一样甜美,而花茶的香气则被形容得如同谷粟一般,这些描写使人感受到茶的美好与愉悦。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自己的尘俗忧虑与僧人们的清净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感到自己的冠缨束缚了他的思绪,而尘虑也需要被涤净。他自惭形秽,不知如何回报这两位勤勉的僧人,只能驱驰着他们扣响云谷的门扉。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闲适宁静的景象,通过对茶和僧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反思和对纯净与清雅的向往。诗中的金山、双锡、茗具等形象都与宁静、纯净和超脱尘世的意象相呼应,给人带来一种宁静与舒适的感受。
诗人在面对纷繁世事时,通过与僧人共品茶的经历,感受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宁静和自省。他意识到自己被俗务所困,内心渴望摆脱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解脱。这种对纯净和超然境界的向往,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思想倾向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景物的描绘和对内心的反思,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深入浅出。通过对茶和僧人的描写,诗中融入了一种超越尘世、追求内心宁静的意象,给人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何以报勤勤”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jīn shān zhǐ zhī èr sēng xié míng jiàn fǎng
金山芷芝二僧携茗见访
yī yóu jiāng shān shàng, rì rì yín bù zú.
一游江山上,日日吟不足。
shuāng xī hū lái guò, yī shuāng dài chū xù.
双锡忽来过,衣霜带初旭。
kuàng néng chí míng jù, xiàng cǐ pēng xīn lǜ.
况能持茗具,向此烹新绿。
zhōng zuǒ shui yòu líng shuǐ ruò yí, běi bèi huā rú sù.
中{左氵右霝}水若饴,北焙花如粟。
hái jiāng chén lǜ dí, zì kuì guān yīng shù.
还将尘虑涤,自愧冠缨束。
hé yǐ bào qín qín, chí nú kòu yún gǔ.
何以报勤勤,驰奴扣云谷。
“何以报勤勤”平仄韵脚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二文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相关诗句
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