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元好问 元代
- 简介
-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出处
- “尽入长松悲啸”出自元代元好问的《清平乐 太山上作》, 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jǐn rù cháng sōng bēi xiào,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尽入长松悲啸
江山残照。
落落舒清眺。
漳壑风来号万穷。
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
醯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落落舒清眺。
漳壑风来号万穷。
尽入长松悲啸。
井蛙瀚海云涛。
醯鸡日远天高。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注释】:
蒙古灭金之后 ,元好问感慨故国沦亡 ,不愿为官 。公元1236 年3 月 ,他与一位友人赴泰安旅行,在三十天的行程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清平乐》等词。在词中,元问好表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时世事得失的闲淡心情。
词一开篇,便展现了一派苍莽景象。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词人在泰山上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此句全从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来,概括了能见到的总印象,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接下来另起一笔,从视觉范围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以盛声来表现虎山的壮伟气势。作者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 ”。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 。下句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 ,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两句一从山谷中写风 ,一从松林间写风 。风不可见 ,借物可知 ,一“号”一“啸”,表现生动。“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的赞叹。词人登泰山而纵览,白比于井蛙见到了大海上的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高高的天 ,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 ,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醯鸡”也典出《庄子》的《田子方》篇中。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词人登上泰山 ,也有这种感受 。下句“醉眼千峰顶上”,就写出了如同井蛙脂海,醯鸡见天的所达到的那种境界。当身之所处,眼之所见 ,心之所感,泊于笔端,于是便有”世间多少秋豪”的顿悟之句。这一句是反用《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的部意。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是从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大小。秋天野兽新生的毫毛本小,而百安其为小;泰山本大,而百得其为大,因而大非大,小非小,甚至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了。词人借用此句,本意是要说 ,世上的种种情事也不过如秋毫一般渺小,包括功名得失、人事悲欢等。词人此刻正当故国沦亡之时 ,心情悲伤、惨淡。“世间多少秋毫”一句,实是以旷达掩其苦闷,与上片末句“长松悲啸”意境相同。
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发情怀 ,风格清脚沉郁 ,显得自然而精炼。
蒙古灭金之后 ,元好问感慨故国沦亡 ,不愿为官 。公元1236 年3 月 ,他与一位友人赴泰安旅行,在三十天的行程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清平乐》等词。在词中,元问好表示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时世事得失的闲淡心情。
词一开篇,便展现了一派苍莽景象。夕阳的余晖照遍了眼前的山峦河流,词人在泰山上极目远望,四周景物历历在目。此句全从杜甫《次容灵岸》诗中的“落落展清眺”一句来,概括了能见到的总印象,给人以开阔而清的视觉感受。接下来另起一笔,从视觉范围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以盛声来表现虎山的壮伟气势。作者借用《庄子·齐物论》中描绘的“作则万窍怒号 ”。来形容峡谷间山风吹来,大小洞穴齐声作响的动态美 。下句进一步加强风声效果 ,风入松林,林间响起阵阵悲壮的呼啸声。两句一从山谷中写风 ,一从松林间写风 。风不可见 ,借物可知 ,一“号”一“啸”,表现生动。“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的赞叹。词人登泰山而纵览,白比于井蛙见到了大海上的云的波涛,醯鸡见到了遥远处的太阳、高高的天 ,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读者 ,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醯鸡”也典出《庄子》的《田子方》篇中。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词人登上泰山 ,也有这种感受 。下句“醉眼千峰顶上”,就写出了如同井蛙脂海,醯鸡见天的所达到的那种境界。当身之所处,眼之所见 ,心之所感,泊于笔端,于是便有”世间多少秋豪”的顿悟之句。这一句是反用《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的部意。庄子主张万物齐一,不是从形式上看待事物的大小。秋天野兽新生的毫毛本小,而百安其为小;泰山本大,而百得其为大,因而大非大,小非小,甚至小即是大,大即是小了。词人借用此句,本意是要说 ,世上的种种情事也不过如秋毫一般渺小,包括功名得失、人事悲欢等。词人此刻正当故国沦亡之时 ,心情悲伤、惨淡。“世间多少秋毫”一句,实是以旷达掩其苦闷,与上片末句“长松悲啸”意境相同。
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发情怀 ,风格清脚沉郁 ,显得自然而精炼。
“尽入长松悲啸”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qīng píng lè tài shān shàng zuò
清平乐 太山上作
jiāng shān cán zhào.
江山残照。
luò luò shū qīng tiào.
落落舒清眺。
zhāng hè fēng lái hào wàn qióng.
漳壑风来号万穷。
jǐn rù cháng sōng bēi xiào.
尽入长松悲啸。
jǐng wā hàn hǎi yún tāo.
井蛙瀚海云涛。
xī jī rì yuǎn tiān gāo.
醯鸡日远天高。
zuì yǎn qiān fēng dǐng shàng, shì jiān duō shǎo qiū háo.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
“尽入长松悲啸”平仄韵脚
拼音:jǐn rù cháng sōng bēi xiào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八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八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相关诗句
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