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苏轼 宋代

苏轼头像
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出处
林静初无一鸟喧”出自宋代苏轼的《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ín jìng chū wú yī niǎo xuān,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林静初无一鸟喧

宝云楼阁闹千门,林静初无一鸟喧
闭户莫教风扫地,卷帘疑有月临轩。
水光潋滟犹浮碧,山色空蒙已敛昏。
乞得汤休奇绝句,始知盐絮是阵言。

《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是苏轼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冬日西湖的景色。以下是这首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宝云楼阁闹千门,
林静初无一鸟喧。
闭户莫教风扫地,
卷帘疑有月临轩。

水光潋滟犹浮碧,
山色空蒙已敛昏。
乞得汤休奇绝句,
始知盐絮是阵言。

译文:
宝云楼阁热闹千门,
刚开始林静无鸟声喧。
闭户不要让风扫地,
卷帘间似有月垂前。

水光闪烁如碧浮,
山色渐渐褪去昏暗。
请赐一首汤休的绝句,
才知道盐絮是虚言。

诗意:
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雪中游览西湖的景色。诗中描绘了宝云楼阁的繁华,初冬时分的林木静谧无声,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风的担忧,希望不要让风吹进自己的屋内。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感觉到自己的窗前仿佛有一轮明月挂着。水面闪烁的光芒依然是湖水碧绿,山色逐渐从昏暗中变得清晰。最后,苏轼希望能得到汤休这位著名诗人的绝句,以验证盐絮这种言辞的真实性。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笔触描绘了冬日西湖的景色,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自己的情感反应,表现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苏轼以宝云楼阁闹热闹的场景开头,通过对繁华景象的描绘,与后文的冷静寂寥形成了鲜明对比。接着,他描述了初冬时分林木静谧无声的景象,以突出寂静的氛围。

接下来,苏轼表达了对风的担忧,他希望风不要吹进自己的屋内,这种表达既是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也体现了作者对宁静和舒适的向往。

诗的下半部分,苏轼运用对比手法,以水光和山色的变化来表现自然景色的变幻。水面的光芒仍然是碧绿的,而山色则从昏暗逐渐散去,清晰可见。这种变化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变幻,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心境的变化,从静谧中逐渐觉醒,寻找到内心的清明。

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轼希望能得到汤休这位著名诗人的绝句的愿望。汤休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向他乞求绝句,既是对汤休才华的赞美,也是表达了苏轼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表达了对盐絮的怀疑,盐絮在此可以指虚假的言辞或不实之词。通过希望得到汤休的绝句,苏轼希望能找到真实的诗句,以证明盐絮的虚假性。这也暗示了苏轼对于诗歌创作的追求,他渴望用真实和独特的表达来描绘自然和人生。

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示了作者对美的敏感和独特的观察力。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思考和对诗歌创作的追求,使整首诗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林静初无一鸟喧”全诗拼音读音对照参考

cì yùn zhòng shū xuě zhōng yóu xī hú èr shǒu
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二首

bǎo yún lóu gé nào qiān mén, lín jìng chū wú yī niǎo xuān.
宝云楼阁闹千门,林静初无一鸟喧。
bì hù mò jiào fēng sǎo dì, juàn lián yí yǒu yuè lín xuān.
闭户莫教风扫地,卷帘疑有月临轩。
shuǐ guāng liàn yàn yóu fú bì, shān sè kōng méng yǐ liǎn hūn.
水光潋滟犹浮碧,山色空蒙已敛昏。
qǐ dé tāng xiū qí jué jù, shǐ zhī yán xù shì zhèn yán.
乞得汤休奇绝句,始知盐絮是阵言。

“林静初无一鸟喧”平仄韵脚

拼音:lín jìng chū wú yī niǎo xuān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相关诗句

关联诗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