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汪若海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汪若海,字东叟,歙人。未弱冠,游京师,入太学。靖康元年,会金人侵扰,朝廷下诏求知兵者,若海应诏。时已割河北地。其年冬,再犯京师,若海谓:“河北国家重地,当用河北以揽天下之权,不可怯懦以自守,闭关养敌,坐受其敝。”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辅大喜,即以其书进钦宗,用为参谋,遣如康王所。宰相何执异议,以道梗为辞,不果遣。
高宗既即位,朝廷以张浚宣抚川、陕,议未决。若海谓:“天下如常山蛇势,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乃往见浚,极谈终日,浚大惊,辟以自随,以亲老辞。时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讨使张俊屯江西,得若海道中,喜甚。谓曰:“李允文怀反侧,非君莫能开其自新。”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辞旨明畅。允文大感悟,即举军东下。若海复为书招其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翼日,成遂遁。
绍兴九年,复三京,祗谒陵寝,事还。金人奄至,太尉刘锜甫至,众不满三万,遣人丐援于朝,无敢往者。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朝廷从之金兵果败去。未几,丁内艰。服除,添差通判信州。秩满,迁湖北帅司参议。知道州,陛辞得对,上曰:“久不见卿,卿向安在?”授直秘阁、知江州,丁父忧。时方经略中原,朝廷议起若海,而若海死矣。
若海豁达高亮,深沈有度,耻为世俗章句学,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
《宋史•汪若海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B.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C.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D.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弱”,此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另外,孔子对年龄的经典阐释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B.秩满:秩,既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如“官人益秩,庶人益禄”,也指古代官职类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而秩满意为官吏任期届满。
C.三京: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D.丁内艰:即丁母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母亲丧事。如《晋书•周光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而不知所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金人再犯京师时,汪若海上书曹辅直言怯懦自守的弊端。曹辅非常赏识他,任用他为参谋,并准备派他到康王麾下,后因宰相坚持不同意见,结果没能实现。
B.高宗即位后,派遣张浚宣抚川陕之地的结果始终没有定下了。若海认为川陕之地是恢复中原建立首都的重要之地。张浚看重他的才能,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王若海推辞不就。
C.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有反叛之心。在王若海的劝说后,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他的部署也全部归顺了朝廷。
D.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写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作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5分)
(2)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5分)
参考答案
10.(3分)B 【解析】“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 的主语同为汪若海。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11.(3分)B 【解析】“类别”应为“级别”。
12.(3分)C 【解析】原文中说曹成多疑心存异志,并非全部归顺。
13.(10分)
(1)张用把他的二十万人解除武装,表示归顺,只有曹成怀有二心有其他的打算,汪若海写信斥责他。(5分,采分点:“二十万” 定语后置,解甲、效顺、疑贰,句意1分。)
(2)若海毅然请求前往,若海详细介绍了刘锜,说他懂得策略,善于用兵,用军队从侧面策应(协助)他,一定能够成功。(5分,采分点:具、明、偏师、济,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汪若海。字东叟,歙地人。未满二十岁时,就到京城去游学,进入太学。靖康元年,恰逢金兵入侵骚扰,皇帝下诏书征召懂得军事的人。汪若海前往应征。当时宋朝已经割让了黄河以北的土地给金人。那年冬天,金人再次侵犯京师。汪若海说:“黄河以北是国家重要的地方,应当凭它来构成统揽天下之势。不能胆怯懦弱而只守住自己现有的地盘,关闭要塞,让敌人日益强大,等着遭受敌人的杀戮。” 恰逢康王在相州起兵,若海于是上书枢密使曹辅,请求立康王为大元帅,带兵镇守安抚黄河以北,以此来拖住金兵的后方,那么京城的包围自然就解除了,曹辅很高兴,就把他的奏章递交给钦宗,任命他为参谋,并准备派到康王的麾下,宰相何坚持不同意见,以道路不畅为借口,结果没有差遣。
高宗即位后,打算用张浚去宣抚川陕之地,结果没有定下来。汪若海说:“天下就像常山的蛇形,秦蜀之地为蛇头,东南之地为蛇尾,中原之地为蛇的脊梁,如今却以东南为首都,怎么能托起天下的脊梁?如果打算要恢复中原,一定要选在川陕之地为首都。于是去拜见张浚,尽情地谈论了一整天。张浚大为吃惊,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汪若海因为父母年老而推辞不就。当时节度使江夏军马李允文骄横不听从朝廷的指挥。朝廷任命招讨使张俊屯兵江西,在路上遇见若海,十分高兴。对他说:“李允文怀有反心,除了你没有人能开导他改过自新。” 汪若海飞奔前往,把成功与失败,叛逆与归顺的道理告诉他,把朝廷的威势与德泽展现给他;又谈了三条策略来打动他,言语内容明白晓畅。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汪若海又写信劝招其他部属张用、曹成、李宏、马友一同归顺朝廷。张用把他的二十万人解除武装,表示归顺,只有曹成怀有二心有其他的打算。汪若海写信斥责他,曹成很恼火,打算杀了若海。若海晚上住在王林军营里,用计谋得到了王林的军印,于是调取了他五千人的军队。第二天,曹成逃跑了。
绍兴九年,恢复京师,恭敬拜谒了皇家陵寝,事情完成后回来。金兵突然来袭,太尉刘锜刚到达,人数不满三万,派人向朝廷求援,没有人敢前往增援。若海毅然请求前往,若海详细介绍了刘锜,说他懂得策略,善于用兵,用军队从侧面策应他,一定能够成功。朝廷听从了他的请求。金兵果然大败而归。
不久,为母亲守丧。守丧期满,编外差遣为信州通判。任期满后,迁任湖北帅司参议。若海担任道州知州,在殿堂上告别时得以答对,皇上说:“很久没有看见你了,你之前在哪里呢?”多次迁升直至秘阁,任江州知府。为父亲守丧,等到筹划收复中原,朝廷商议起用他,若海已经死了。
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做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写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
高宗既即位,朝廷以张浚宣抚川、陕,议未决。若海谓:“天下如常山蛇势,秦蜀为首,东南为尾,中原为脊。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将图恢复,必在川陕。” 乃往见浚,极谈终日,浚大惊,辟以自随,以亲老辞。时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跋扈不用朝命,朝廷命招讨使张俊屯江西,得若海道中,喜甚。谓曰:“李允文怀反侧,非君莫能开其自新。”若海即驰往,谕以成败逆顺,示以朝廷威德,复谈三策以动之,辞旨明畅。允文大感悟,即举军东下。若海复为书招其徒张用、曹成、李宏、马友同归朝廷。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成怒,将杀若海,若海夜宿王林军帐,以计得林军印,遂夺其众五千人。翼日,成遂遁。
绍兴九年,复三京,祗谒陵寝,事还。金人奄至,太尉刘锜甫至,众不满三万,遣人丐援于朝,无敢往者。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朝廷从之金兵果败去。未几,丁内艰。服除,添差通判信州。秩满,迁湖北帅司参议。知道州,陛辞得对,上曰:“久不见卿,卿向安在?”授直秘阁、知江州,丁父忧。时方经略中原,朝廷议起若海,而若海死矣。
若海豁达高亮,深沈有度,耻为世俗章句学,为文操纸笔立就,蹈厉风发。
《宋史•汪若海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B.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C.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D.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弱”,此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另外,孔子对年龄的经典阐释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B.秩满:秩,既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如“官人益秩,庶人益禄”,也指古代官职类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而秩满意为官吏任期届满。
C.三京: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
D.丁内艰:即丁母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母亲丧事。如《晋书•周光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而不知所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金人再犯京师时,汪若海上书曹辅直言怯懦自守的弊端。曹辅非常赏识他,任用他为参谋,并准备派他到康王麾下,后因宰相坚持不同意见,结果没能实现。
B.高宗即位后,派遣张浚宣抚川陕之地的结果始终没有定下了。若海认为川陕之地是恢复中原建立首都的重要之地。张浚看重他的才能,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王若海推辞不就。
C.节制江夏军马李允文有反叛之心。在王若海的劝说后,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他的部署也全部归顺了朝廷。
D.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写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作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以其众二十万解甲效顺,惟成疑贰有他志,若海移书责之。(5分)
(2)若海毅然请行,具述锜明方略,善用兵,以偏师济之,必有成功。(5分)
参考答案
10.(3分)B 【解析】“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 的主语同为汪若海。属康王起兵相州,乃上书枢密曹辅,请立王为大元帅,拥兵镇抚河北,以掎金人之后,则京城之围自解。
11.(3分)B 【解析】“类别”应为“级别”。
12.(3分)C 【解析】原文中说曹成多疑心存异志,并非全部归顺。
13.(10分)
(1)张用把他的二十万人解除武装,表示归顺,只有曹成怀有二心有其他的打算,汪若海写信斥责他。(5分,采分点:“二十万” 定语后置,解甲、效顺、疑贰,句意1分。)
(2)若海毅然请求前往,若海详细介绍了刘锜,说他懂得策略,善于用兵,用军队从侧面策应(协助)他,一定能够成功。(5分,采分点:具、明、偏师、济,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汪若海。字东叟,歙地人。未满二十岁时,就到京城去游学,进入太学。靖康元年,恰逢金兵入侵骚扰,皇帝下诏书征召懂得军事的人。汪若海前往应征。当时宋朝已经割让了黄河以北的土地给金人。那年冬天,金人再次侵犯京师。汪若海说:“黄河以北是国家重要的地方,应当凭它来构成统揽天下之势。不能胆怯懦弱而只守住自己现有的地盘,关闭要塞,让敌人日益强大,等着遭受敌人的杀戮。” 恰逢康王在相州起兵,若海于是上书枢密使曹辅,请求立康王为大元帅,带兵镇守安抚黄河以北,以此来拖住金兵的后方,那么京城的包围自然就解除了,曹辅很高兴,就把他的奏章递交给钦宗,任命他为参谋,并准备派到康王的麾下,宰相何坚持不同意见,以道路不畅为借口,结果没有差遣。
高宗即位后,打算用张浚去宣抚川陕之地,结果没有定下来。汪若海说:“天下就像常山的蛇形,秦蜀之地为蛇头,东南之地为蛇尾,中原之地为蛇的脊梁,如今却以东南为首都,怎么能托起天下的脊梁?如果打算要恢复中原,一定要选在川陕之地为首都。于是去拜见张浚,尽情地谈论了一整天。张浚大为吃惊,打算聘请他作为自己的随从。汪若海因为父母年老而推辞不就。当时节度使江夏军马李允文骄横不听从朝廷的指挥。朝廷任命招讨使张俊屯兵江西,在路上遇见若海,十分高兴。对他说:“李允文怀有反心,除了你没有人能开导他改过自新。” 汪若海飞奔前往,把成功与失败,叛逆与归顺的道理告诉他,把朝廷的威势与德泽展现给他;又谈了三条策略来打动他,言语内容明白晓畅。李允文彻底感悟,马上率领军队向东而去。汪若海又写信劝招其他部属张用、曹成、李宏、马友一同归顺朝廷。张用把他的二十万人解除武装,表示归顺,只有曹成怀有二心有其他的打算。汪若海写信斥责他,曹成很恼火,打算杀了若海。若海晚上住在王林军营里,用计谋得到了王林的军印,于是调取了他五千人的军队。第二天,曹成逃跑了。
绍兴九年,恢复京师,恭敬拜谒了皇家陵寝,事情完成后回来。金兵突然来袭,太尉刘锜刚到达,人数不满三万,派人向朝廷求援,没有人敢前往增援。若海毅然请求前往,若海详细介绍了刘锜,说他懂得策略,善于用兵,用军队从侧面策应他,一定能够成功。朝廷听从了他的请求。金兵果然大败而归。
不久,为母亲守丧。守丧期满,编外差遣为信州通判。任期满后,迁任湖北帅司参议。若海担任道州知州,在殿堂上告别时得以答对,皇上说:“很久没有看见你了,你之前在哪里呢?”多次迁升直至秘阁,任江州知府。为父亲守丧,等到筹划收复中原,朝廷商议起用他,若海已经死了。
若海平生豁达,有高风亮节,为人沉着持重有气度。把做流俗的章句看作是可耻的事情。写文章拿起笔马上就能写成,动作利索,气概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