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濓《宣慰曾侯嘉政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宣慰曾侯嘉政记
宋濓
今年春三月丙辰,西睦州陷。夏四月壬午,江浙行中书左丞杨公,以浦阳与睦州邻也,命宣慰曾侯自杭率师来镇其地。师还,邦人德其善驭士卒而弗扰也,思之不置。县达鲁花赤①写云石不花君暨婺州路同知赵君,因民之思而相与树碑于县庭,谓濂颇从事于文墨,走书来征记。曰:往岁,大将军赵野逊台②,首统军道浦阳。涂逢农贾及浮屠、黄冠,师不问能不能,以徽缠絷颈,使肩辎重。或血流不止,出即杀以徇。民深患苦,或传有师至,咸惊呼曰:“吾属将焉免夫!”亟奔避山谷。曾侯察知民情之惊疑,间道疾驱至县,申饬纪律,区分队伍,各从方部,以奠其居。夜漏既下,乃被铁衣,持弓矢,从一二骑,周巡近郊,威加气詟,莫敢少恣。居无何,左丞公自将临睦州,檄曾侯还杭,以守旧营。晩始受命,鸡初号,复就间道驰去。每出率一队,辄用数骑监之,若鱼贯,若雁行,无敢乱越。县父老相与言曰:“曾将军其去矣乎?何为来不吾知而去亦不吾知也?”我等闻其言,弗忍违用,以其事累吾子,幸有以详文云。濓发书,为之叹曰:“有是哉!何曾侯之贤于人也?”濓虽不识曾侯,窃闻所至以爱民为务,今来浦阳,会大府有验亩征粮之科,为之恻然,亟白部使者罢之。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曾侯名华,字华叟,武冈人。精悍而有智谋,通孙、吴、司马法,损家赀,招兵市马,为国宣力,前后屡建大勋,今以明威将军、广东道宣慰副使,兼江浙行省都镇抚。
(节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宋濂散文集》)
【注】①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掌印者”。②逊台:退出台州。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B.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C.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D.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壬午是干支纪年法,这种方法把十天干、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期。
B.宣慰指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文中指官职名。
C.浮屠是音译词,也作浮图、佛图,有佛、佛教徒、佛塔等意义,文中指和尚。
D.行省为元代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元代于各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华爱护百姓 。他严禁士兵骚扰百姓,通常晚上接到军令,第二天早上天没亮就悄悄出发。宋濂受曾侯感召,禀报上级罢免向浦阳百姓征收粮食的任务。
B.曾华善于驾驭士卒。每支队伍出发时,派数名骑兵监督,秩序井然;又披戴盔甲,手持弓箭,带领士兵在郊外巡逻,部下慑于他的威严,没有敢放肆的。
C.曾华忠诚爱国,精通兵法。他精明强悍而足智多谋,熟悉孙子、吴起、司马穰苴等人的兵法,曾变卖家产,招兵买马,为国出力,先后屡建奇功。
D.本文刻画有力,写法新颖。对人物的刻画以正面描写为主,辅以侧面烘托和对比。在文末交代人物的名、字、籍贯,也不同于正史中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曾侯察知民情之惊疑,间道疾驱至县,申饬纪律。(5分)
(2)会大府有验亩征粮之科,为之恻然,亟白部使者罢之(5分)
参考答案
10.C(“及物之功”不可断开;“为文其事于石”中“为文”不可断开;“功简”不是一个词,“简”作动词,有“刻、书写”等意思,“简在民心者”,即“刻在老百姓心里”。另外注意“也”“者”“然而”等标志词语。)
11. A( A项文中指干支纪日法不是干支纪年法,根据前文“今年春三月丙辰”可知,“丙辰”应是那一年的春天三月的某一天,同理,“壬午”应是四月的某一天。B项“宣慰”置于动词“命”之后;人名“曾侯”之前,又根据下文曾华做过广东道宣慰副使;可知这里应该是官职名“宣慰(副)使”。C项“浮屠”见《游褒禅山记》。)
12. A(原文为:今来浦阳,会大府有验亩征粮之科,为之恻然,亟白部使者罢之。从“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可知,前文省略的主语为“曾侯”。)
13.(1)曾侯体察了解百姓受到惊吓疑惧的情况,从小路快速骑马到县里,反复告诫纪律。(“察知”“间道”“申饬”各1分,大意3分。间道,小路,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申饬:反复告诫。)
(2)正赶上大府有核验田亩征收粮食的摊派,(曾侯)因此伤心,立即禀告部使者停止这一行为。(“科”“白”“罢”各1分,句子大意2分。“科”意为“摊派”“征税”。“白”意为“禀告”“告诉”。“罢”意为“停止”“废止”“结束”。)
【参考译文】
今年春天三月丙辰日,西睦州沦陷。夏天四月壬午日,江浙行省中书左丞杨公,认为浦阳和睦州是邻邑,命令宣慰使曾侯从杭州率领军队来镇守此地。军队回去后,当地人感恩他善于驾驭士兵而没有骚扰百姓,思念不可停止。县达鲁花赤写云石不花君与婺州路同知赵君,顺应百姓的思念而一起在县府庭院立碑,认为我是很用心写文章的,送信来征求传记。信中说:以前,大将军赵野从台州撤退,带领军队经过浦阳,路上遇到农民、商人、和尚和道士,军队不问他们是否扛得动,用绳索拴住脖子,让他们扛上辎重,有人流血不止,拉出来立即杀了示众。百姓很担忧,这时传闻有军队经过,都惊叫着说:“我们这些人还能逃到哪里去!”立即逃奔,躲避到山谷中。曾侯体察了解百姓受到惊吓疑惧的情况,抄小路快速骑马到县里,反复告诫纪律,分别安排队伍,各自跟随自己的方队,确定自己的位置。到夜晚,就披上盔甲,拿着弓箭,带领一二名随从,在近郊到处巡视,士兵慑于他的威严,没有人敢放肆。不久,左丞杨公自己带领士兵来到睦州,发檄文命令曾侯回到杭州,驻守先前的军营。晚上接到命令,鸡刚报晓,又从小路奔驰离开。每带一支队伍出来,就用数名骑兵监视,队伍行进有条不紊,没人敢越位。县里的老百姓互相说:“曾将军离去了吗?为什么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离开时我们也不知道?”我听说这些话,不忍心不说明这些情况,用这件事麻烦先生您,希望有详细的文章来为曾侯作传。我打开信,因此感叹说:“真有这样的事啊!曾侯比起一般人真是太贤能了啊!”我宋濂虽然不认识曾侯,私下里听说他每到一地就以爱护百姓作为自己的追求,如今来到浦阳,正赶上官府有核验田亩征收粮食的摊派,曾侯心中同情他们,立即禀告户部使者免除它。那么他对老百姓的恩惠,又不仅仅是善于驾驭士兵让他们不去骚扰百姓而已。我宋濂因此不敢推辞,在石头上刻写记下这些事,但石头会碎裂,文字会磨灭,而曾侯刻写在县里百姓心中的功绩,即使经过千百年,也会像第一天那样鲜明。曾侯名华,字华叟,武冈人,精明强悍有智谋,精通孙子、吴起、司马穰苴等人的兵法,曾变卖家产,招兵买马,为国出力,先后屡建奇功,如今凭借明威将军、广东道宣慰副使的身份兼任江浙行省都镇抚。
宋濓
今年春三月丙辰,西睦州陷。夏四月壬午,江浙行中书左丞杨公,以浦阳与睦州邻也,命宣慰曾侯自杭率师来镇其地。师还,邦人德其善驭士卒而弗扰也,思之不置。县达鲁花赤①写云石不花君暨婺州路同知赵君,因民之思而相与树碑于县庭,谓濂颇从事于文墨,走书来征记。曰:往岁,大将军赵野逊台②,首统军道浦阳。涂逢农贾及浮屠、黄冠,师不问能不能,以徽缠絷颈,使肩辎重。或血流不止,出即杀以徇。民深患苦,或传有师至,咸惊呼曰:“吾属将焉免夫!”亟奔避山谷。曾侯察知民情之惊疑,间道疾驱至县,申饬纪律,区分队伍,各从方部,以奠其居。夜漏既下,乃被铁衣,持弓矢,从一二骑,周巡近郊,威加气詟,莫敢少恣。居无何,左丞公自将临睦州,檄曾侯还杭,以守旧营。晩始受命,鸡初号,复就间道驰去。每出率一队,辄用数骑监之,若鱼贯,若雁行,无敢乱越。县父老相与言曰:“曾将军其去矣乎?何为来不吾知而去亦不吾知也?”我等闻其言,弗忍违用,以其事累吾子,幸有以详文云。濓发书,为之叹曰:“有是哉!何曾侯之贤于人也?”濓虽不识曾侯,窃闻所至以爱民为务,今来浦阳,会大府有验亩征粮之科,为之恻然,亟白部使者罢之。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曾侯名华,字华叟,武冈人。精悍而有智谋,通孙、吴、司马法,损家赀,招兵市马,为国宣力,前后屡建大勋,今以明威将军、广东道宣慰副使,兼江浙行省都镇抚。
(节选自百花文艺出版社《宋濂散文集》)
【注】①达鲁花赤,蒙古语,意为“掌印者”。②逊台:退出台州。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B.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C.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D.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濂因弗敢辞为/文其事于石/然而/石可泐也/文可灭也/曾侯之功简/在县民之心者/千百载犹一日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壬午是干支纪年法,这种方法把十天干、十二地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期。
B.宣慰指大臣代表皇帝视察某一地区,宣扬政令,安抚百姓,文中指官职名。
C.浮屠是音译词,也作浮图、佛图,有佛、佛教徒、佛塔等意义,文中指和尚。
D.行省为元代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元代于各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华爱护百姓 。他严禁士兵骚扰百姓,通常晚上接到军令,第二天早上天没亮就悄悄出发。宋濂受曾侯感召,禀报上级罢免向浦阳百姓征收粮食的任务。
B.曾华善于驾驭士卒。每支队伍出发时,派数名骑兵监督,秩序井然;又披戴盔甲,手持弓箭,带领士兵在郊外巡逻,部下慑于他的威严,没有敢放肆的。
C.曾华忠诚爱国,精通兵法。他精明强悍而足智多谋,熟悉孙子、吴起、司马穰苴等人的兵法,曾变卖家产,招兵买马,为国出力,先后屡建奇功。
D.本文刻画有力,写法新颖。对人物的刻画以正面描写为主,辅以侧面烘托和对比。在文末交代人物的名、字、籍贯,也不同于正史中人物传记的一般写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曾侯察知民情之惊疑,间道疾驱至县,申饬纪律。(5分)
(2)会大府有验亩征粮之科,为之恻然,亟白部使者罢之(5分)
参考答案
10.C(“及物之功”不可断开;“为文其事于石”中“为文”不可断开;“功简”不是一个词,“简”作动词,有“刻、书写”等意思,“简在民心者”,即“刻在老百姓心里”。另外注意“也”“者”“然而”等标志词语。)
11. A( A项文中指干支纪日法不是干支纪年法,根据前文“今年春三月丙辰”可知,“丙辰”应是那一年的春天三月的某一天,同理,“壬午”应是四月的某一天。B项“宣慰”置于动词“命”之后;人名“曾侯”之前,又根据下文曾华做过广东道宣慰副使;可知这里应该是官职名“宣慰(副)使”。C项“浮屠”见《游褒禅山记》。)
12. A(原文为:今来浦阳,会大府有验亩征粮之科,为之恻然,亟白部使者罢之。从“则其及物之功,又不特善驭士卒使弗扰而已也”可知,前文省略的主语为“曾侯”。)
13.(1)曾侯体察了解百姓受到惊吓疑惧的情况,从小路快速骑马到县里,反复告诫纪律。(“察知”“间道”“申饬”各1分,大意3分。间道,小路,这里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申饬:反复告诫。)
(2)正赶上大府有核验田亩征收粮食的摊派,(曾侯)因此伤心,立即禀告部使者停止这一行为。(“科”“白”“罢”各1分,句子大意2分。“科”意为“摊派”“征税”。“白”意为“禀告”“告诉”。“罢”意为“停止”“废止”“结束”。)
【参考译文】
今年春天三月丙辰日,西睦州沦陷。夏天四月壬午日,江浙行省中书左丞杨公,认为浦阳和睦州是邻邑,命令宣慰使曾侯从杭州率领军队来镇守此地。军队回去后,当地人感恩他善于驾驭士兵而没有骚扰百姓,思念不可停止。县达鲁花赤写云石不花君与婺州路同知赵君,顺应百姓的思念而一起在县府庭院立碑,认为我是很用心写文章的,送信来征求传记。信中说:以前,大将军赵野从台州撤退,带领军队经过浦阳,路上遇到农民、商人、和尚和道士,军队不问他们是否扛得动,用绳索拴住脖子,让他们扛上辎重,有人流血不止,拉出来立即杀了示众。百姓很担忧,这时传闻有军队经过,都惊叫着说:“我们这些人还能逃到哪里去!”立即逃奔,躲避到山谷中。曾侯体察了解百姓受到惊吓疑惧的情况,抄小路快速骑马到县里,反复告诫纪律,分别安排队伍,各自跟随自己的方队,确定自己的位置。到夜晚,就披上盔甲,拿着弓箭,带领一二名随从,在近郊到处巡视,士兵慑于他的威严,没有人敢放肆。不久,左丞杨公自己带领士兵来到睦州,发檄文命令曾侯回到杭州,驻守先前的军营。晚上接到命令,鸡刚报晓,又从小路奔驰离开。每带一支队伍出来,就用数名骑兵监视,队伍行进有条不紊,没人敢越位。县里的老百姓互相说:“曾将军离去了吗?为什么来的时候我们不知道,离开时我们也不知道?”我听说这些话,不忍心不说明这些情况,用这件事麻烦先生您,希望有详细的文章来为曾侯作传。我打开信,因此感叹说:“真有这样的事啊!曾侯比起一般人真是太贤能了啊!”我宋濂虽然不认识曾侯,私下里听说他每到一地就以爱护百姓作为自己的追求,如今来到浦阳,正赶上官府有核验田亩征收粮食的摊派,曾侯心中同情他们,立即禀告户部使者免除它。那么他对老百姓的恩惠,又不仅仅是善于驾驭士兵让他们不去骚扰百姓而已。我宋濂因此不敢推辞,在石头上刻写记下这些事,但石头会碎裂,文字会磨灭,而曾侯刻写在县里百姓心中的功绩,即使经过千百年,也会像第一天那样鲜明。曾侯名华,字华叟,武冈人,精明强悍有智谋,精通孙子、吴起、司马穰苴等人的兵法,曾变卖家产,招兵买马,为国出力,先后屡建奇功,如今凭借明威将军、广东道宣慰副使的身份兼任江浙行省都镇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