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材,字大用,弘治十二年进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梁材,字大用,弘治十二年进士,勤敏有异政。为嘉兴知府,调杭州。田租例参差,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迁浙江右参政,进按察使。寻以忧去。嘉靖初,起补云南。土官相仇杀累年,材召其酋曰:“汝罪当死。今贳汝,以牛羊赎。”御史讶其轻,材曰:“如是足矣,急之变生。”诸酋衷甲①待变,闻无他乃止。历贵州、广东布政使。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时天下布政使廉名最著者二人,材与姚镆也。
后改户部,遂代邹文盛为尚书。自外僚登六卿,不满二载。自以受恩深,益尽职。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勋怒,劾材误公。帝诘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多见从。及是屡忤权幸,不得志,乃乞改南。为给事中周琬所劾,下吏部,尚书许赞等请留之。帝不悦,令与材俱对状。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材由此失帝意。考尚书六年满,遂令致仕。明年,户部尚书李廷相罢。帝念材廉勤,大臣亦多荐者,乃召复故官。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其秋,考察京官,特命监之。有大狱不能决,又命兼掌刑部事。帝叹曰:“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矣。”
时大工频兴,役外卫班军@四万六千人。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材坚持不予。勋劾材,帝命补给。勋又以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帝从其奏。勋益怒,劾材变乱旧章。无是,醮坛③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帝衔之。遂责材沽名误事,落职闲住。归,旋卒,年七十一。
当嘉靖中岁,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世宗乃叹曰:“材在,当不至此矣。” (节选自《明史·梁材传》)
[注]①衷甲:在衣服里面穿上铠甲。 ②外卫班军:在京城外卫班值勤的军队。 ③醮坛:斋戒而行祭礼的祭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以忧去 寻:借机,寻机
B.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坐:犯罪,获罪
C.材不以时进,帝衔之 衔:怀恨,怨恨
D.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 窘:窘迫,缺乏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 为给事中周琉所劾
B.诸酋衷甲待变,闻无他乃止 不得志,乃乞改南
C.进按察使。寻以忧去 勋又以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
D.其秋,考察京官 帝从其奏。勋益怒
3.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梁材“不阿上取宠”的一组是(3分)
①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
②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
③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
④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⑤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
⑥醮坛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材在杭州任职时,当时官田的租税定的或高或低很不统一,他就斟酌实际情况订立了统一的标准。
B.梁材由于政绩显著,不到两年时间就由一个地方官员调升为户部尚书,他心怀感激,以尽忠职守来报答皇恩。
C.梁材处事刚正,力除弊端,因此也触犯了一些朝中权贵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受到弹劾和中伤,被罢免了尚书的官职。
D.梁材被重新起用为户部尚书后,他并没有改变自己处事刚正、为国理财护财的作风,也因此再次得罪了郭勋,并因为没有按时进龙涎香一事引起皇上不满,被免了官。
5.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3分)
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3分)
②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3分)
参考答案
1.A(寻:不久;《桃花源记、》有“未果,寻病终”之句。)
2.C:因为(A副词,替/介词,被;B:才/于是,就;D:指示代词,那/代词,他,他的)
3.D
4.C(“受到弹劾和中伤,被罢免了_尚书的官职”不符合文意。)
5.(9分)(1)(3分)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说明:每错2处扣1分;只错一处不扣分)(2)(6分)①郭勋登记出不到的人,责令(要求)供给(交付)银两雇工,同班军一样供给口粮(3分; “籍”、“视”1分,句意2分)②大臣中有的阿谀媚上以邀宠;唯独梁材正直不屈,因此终究不被朝廷所容。(3分;“何”、“挠”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梁材,字大用,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勤奋敏悟政绩突出。任嘉兴知府,调任杭州。杭州田租的标准参差不一,梁材为此斟酌轻重。制定统一的法规。升任浙江右参政,又升任按察使,不久因服丧归家。嘉靖初年,起用补任云南。土官相互仇杀多年,梁材召见他们的首领说:“你按罪应当处死。现在赦免你,用牛羊来赎罪。”御史惊讶判决太轻,梁材说:“如此足够了,操之过急会发生变故。众首领衣服里面穿着铠甲等待事变,听到没有其他变故才平息。历任贵州、广东左、右布政使。官吏平民交纳赋税,命令各自权衡,官吏不得干预。当时天下布政使廉洁之名最显著的有两个人,是粱材和姚镆。
后来改任户部,取代邹文盛任尚书。从地方官员到荣升六卿的高位,不满二年。自感皇恩深重,更加尽职。当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使京军七万,郭勋请求供给月粮、冬衣,梁材说不合惯例,不发给。郭勋发怒,弹劾梁材耽误公事。皇帝责问梁材,终按郭勋所奏的办。郭勋又建议三件事,请求开矿资助工程,余盐全部输送边镇,漕运粮饷的士兵可以携带货物。梁材议后,没有全部施行,郭勋更加愤怒。
梁材初任户部,正值皇帝勤政,极力祛除积弊,他的建议多被听从。到此时多次触犯权贵幸臣,不得志,就请求改调南京。被给事中周琬弹劾,交给吏部,尚书许赞等请求挽留他,皇帝不高兴,下令和梁材一起受审。梁材谢罪得以宽恕,而许赞等因此获罪扣发官俸。梁材由此失去皇帝信任,任尚书六年期满,就令他退休。第二年,户部尚书李廷相被罢官。皇帝念梁材廉洁勤政,大臣也多举荐,就召令恢复原官职。他三次执掌国家大计,砥砺气节奉公守法如一日。这年秋天,考察京官,特命由他监察。有大案不能判决,又命令兼掌管刑部事。皇帝感叹说:“假如尚书像梁材这样的有十二人,我就不用为天下忧虑了。”
当时大工程频繁兴起,役使在京师外卫班执勤的军士四万六千人。郭勋登记不到的人,责令梁材交付银两雇用役工,供给口粮如同班军。梁材坚持不给。郭勋弹劾梁材,皇帝命令补发。郭勋又因为班军不足,登记逃亡班军布棉折合为饷银招募役工。梁材说:“现在京城班军四万多,已足够使用,不应找借口耗费国家储备。”皇帝听从他的奏请。郭勋更加愤怒,弹劾梁材变乱旧章。当时斋醮坛场要龙涎香,梁材不按时进上,皇帝怀恨他。于是斥责梁材沽名误事。免官闲住。还乡,不久去世,时年七十一。
在嘉靖中期,大臣有的阿谀媚上取宠,唯独梁材正直不屈,因此终究不容。自从梁材离去,边防储备、国家财用大为窘迫。世宗就感叹说:“如果有梁材在,应当不会至此的。”
后改户部,遂代邹文盛为尚书。自外僚登六卿,不满二载。自以受恩深,益尽职。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勋怒,劾材误公。帝诘责材,竟如勋奏。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多见从。及是屡忤权幸,不得志,乃乞改南。为给事中周琬所劾,下吏部,尚书许赞等请留之。帝不悦,令与材俱对状。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材由此失帝意。考尚书六年满,遂令致仕。明年,户部尚书李廷相罢。帝念材廉勤,大臣亦多荐者,乃召复故官。三掌国计,砥节守公如一日。其秋,考察京官,特命监之。有大狱不能决,又命兼掌刑部事。帝叹曰:“尚书得如材者十二人,吾无忧天下矣。”
时大工频兴,役外卫班军@四万六千人。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材坚持不予。勋劾材,帝命补给。勋又以军不足,籍逃亡军布棉折饷银募工。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帝从其奏。勋益怒,劾材变乱旧章。无是,醮坛③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帝衔之。遂责材沽名误事,落职闲住。归,旋卒,年七十一。
当嘉靖中岁,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世宗乃叹曰:“材在,当不至此矣。”
[注]①衷甲:在衣服里面穿上铠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寻以忧去
B.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C.材不以时进,帝衔之
D.自材去,边储、国用大窘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材为酌轻重,立画一之法
B.诸酋衷甲待变,闻无他乃止
C.进按察使。寻以忧去
D.其秋,考察京官
3.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梁材“不阿上取宠”的一组是(3分)
①吏民输课,令自操权衡,吏不得预。
②材初为户部,值帝勤政,力祛宿弊。
③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京军七万,郭勋请给月粮冬衣。材言非故事,不予。
④材引罪得宥,而赞等坐夺俸。
⑤材言:“今京班军四万余,已足用,不宜借口耗国储。”
⑥醮坛须龙涎香,材不以时进
A.①③④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材在杭州任职时,当时官田的租税定的或高或低很不统一,他就斟酌实际情况订立了统一的标准。
B.梁材由于政绩显著,不到两年时间就由一个地方官员调升为户部尚书,他心怀感激,以尽忠职守来报答皇恩。
C.梁材处事刚正,力除弊端,因此也触犯了一些朝中权贵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受到弹劾和中伤,被罢免了尚书的官职。
D.梁材被重新起用为户部尚书后,他并没有改变自己处事刚正、为国理财护财的作风,也因此再次得罪了郭勋,并因为没有按时进龙涎香一事引起皇上不满,被免了官。
5.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文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3分)
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郭勋籍其不至者,责输银雇役,廪食之供视班军。(3分)
②大臣或阿上取宠,材独不挠,以是终不容。(3分)
参考答案
1.A(寻:不久;《桃花源记、》有“未果,寻病终”之句。)
2.C:因为(A副词,替/介词,被;B:才/于是,就;D:指示代词,那/代词,他,他的)
3.D
4.C(“受到弹劾和中伤,被罢免了_尚书的官职”不符合文意。)
5.(9分)(1)(3分)勋复建言三事/请开矿助工/余盐尽输边/漕卒得携货物/材议/不尽行/勋益怒。 (说明:每错2处扣1分;只错一处不扣分)(2)(6分)①郭勋登记出不到的人,责令(要求)供给(交付)银两雇工,同班军一样供给口粮(3分; “籍”、“视”1分,句意2分)②大臣中有的阿谀媚上以邀宠;唯独梁材正直不屈,因此终究不被朝廷所容。(3分;“何”、“挠”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梁材,字大用,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勤奋敏悟政绩突出。任嘉兴知府,调任杭州。杭州田租的标准参差不一,梁材为此斟酌轻重。制定统一的法规。升任浙江右参政,又升任按察使,不久因服丧归家。嘉靖初年,起用补任云南。土官相互仇杀多年,梁材召见他们的首领说:“你按罪应当处死。现在赦免你,用牛羊来赎罪。”御史惊讶判决太轻,梁材说:“如此足够了,操之过急会发生变故。众首领衣服里面穿着铠甲等待事变,听到没有其他变故才平息。历任贵州、广东左、右布政使。官吏平民交纳赋税,命令各自权衡,官吏不得干预。当时天下布政使廉洁之名最显著的有两个人,是粱材和姚镆。
后来改任户部,取代邹文盛任尚书。从地方官员到荣升六卿的高位,不满二年。自感皇恩深重,更加尽职。当时修建两宫、七陵,役使京军七万,郭勋请求供给月粮、冬衣,梁材说不合惯例,不发给。郭勋发怒,弹劾梁材耽误公事。皇帝责问梁材,终按郭勋所奏的办。郭勋又建议三件事,请求开矿资助工程,余盐全部输送边镇,漕运粮饷的士兵可以携带货物。梁材议后,没有全部施行,郭勋更加愤怒。
梁材初任户部,正值皇帝勤政,极力祛除积弊,他的建议多被听从。到此时多次触犯权贵幸臣,不得志,就请求改调南京。被给事中周琬弹劾,交给吏部,尚书许赞等请求挽留他,皇帝不高兴,下令和梁材一起受审。梁材谢罪得以宽恕,而许赞等因此获罪扣发官俸。梁材由此失去皇帝信任,任尚书六年期满,就令他退休。第二年,户部尚书李廷相被罢官。皇帝念梁材廉洁勤政,大臣也多举荐,就召令恢复原官职。他三次执掌国家大计,砥砺气节奉公守法如一日。这年秋天,考察京官,特命由他监察。有大案不能判决,又命令兼掌管刑部事。皇帝感叹说:“假如尚书像梁材这样的有十二人,我就不用为天下忧虑了。”
当时大工程频繁兴起,役使在京师外卫班执勤的军士四万六千人。郭勋登记不到的人,责令梁材交付银两雇用役工,供给口粮如同班军。梁材坚持不给。郭勋弹劾梁材,皇帝命令补发。郭勋又因为班军不足,登记逃亡班军布棉折合为饷银招募役工。梁材说:“现在京城班军四万多,已足够使用,不应找借口耗费国家储备。”皇帝听从他的奏请。郭勋更加愤怒,弹劾梁材变乱旧章。当时斋醮坛场要龙涎香,梁材不按时进上,皇帝怀恨他。于是斥责梁材沽名误事。免官闲住。还乡,不久去世,时年七十一。
在嘉靖中期,大臣有的阿谀媚上取宠,唯独梁材正直不屈,因此终究不容。自从梁材离去,边防储备、国家财用大为窘迫。世宗就感叹说:“如果有梁材在,应当不会至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