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俭文言文答案
1.新唐书 高俭传 译文
高俭字士廉,因他的字号名扬于世,是齐地清河王岳的孙子,他的父亲是励乐安王,到隋朝时做过洮州刺史。
高士廉少年聪颖,仁惠有风度,容貌如画,看书过目不忘,立刻就会诵读,而又对答如流。隋朝达官显贵司隶大夫(负责监察官员)薛道衡、起居舍人(负责皇帝生活,参与国家事务的官员)崔祖浚与高士廉结为忘年之交,成为一时之俊杰。于是文武官员更加赞许,名声显赫。由于他是齐国皇帝的同宗,不适宜广交名流,谢客隐居终南山下。吏部侍郎高孝基劝他出来做官,隋仁寿中(602年),中举文才甲科,补任治礼郎(掌管礼仪)。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杨广率军亲征辽东,当时兵部尚书斛斯趁机政变,失败后,逃亡高丽,高士廉因与斛斯关系亲密而受到连坐,被贬到南方偏远地区朱鸢县当主簿。高士廉事奉父母以孝闻名,岭南一带多瘴气,不忍让父母同行受苦,于是留妻鲜于氏奉养老母,然后轻装赴任。当时天下大乱,朝廷音讯阻绝,交趾(今越南)太守丘和任命他为负责司法的官员。当时钦州地方首领甯长真率兵侵犯交趾,太守丘和恐惧,要开城门迎接,士廉曰:“长真兵马虽多,孤军远来,上层离心离德,兵士促局不安,不可能持久。交趾兵强粮足,易守难攻,为什么要受人制服?”丘和接受他的建议,命高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埋伏险地击破敌军。
高祖李渊派使者来交趾招降。唐武德五年(622年),高士廉与丘和归唐,这时秦王李世民正担任雍州地方长官,于是举荐士廉为治中,因外甥女嫁给秦王为妻。秦王倍加重用。太子李建成阴谋加害李世民时,乃与甥长孙无忌密谋先发制人。士廉带领宫兵释放囚犯,将其武装,赶到芳林门助战,取得胜利。 秦王为皇太子,授士廉为太子右庶子。进侍中,封义兴郡公,赐实封食九百户。当时黄门侍郎王珪有密表要透过高士廉呈奏,士廉将它压而不言,因此触怒龙颜,降授安州都督。
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人风俗谈薄,怕鬼又厌恶疾病,父母病重有危时,子孙因怕病鬼缠身而不敢靠近,用木杖挂着食品,远距离送食,亲密的兄弟也互相推委,不诚实。于是士廉设立法规,教令,依据情势教训诱导,改变当地不好的风俗,此后,民风淳朴,仁孝盛行。又命儒生讲论经书史籍,勉励青年人奋力上进,蜀中学校明显的兴盛起来。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为蜀郡太守,导引汶江之水,灌溉秧田,居住在水渠旁边的人,大获其利。因此,富强之家,经常互相争夺水利。士廉于是在主渠再开几条支渠道,广大灌溉范围,蜀中人民富庶起来。
在四川政绩显著,贞观五年(631年),调入朝为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并封其一子为县公。土廉褒奖明理道德的人,又精通姓氏学,凡他所经办的事,都依照法律,按照风土人情公平处理。高祖李渊去世后,高士廉授司空,依照皇陵仪制建造。办完事后、加特进, 迁尚书右仆射。士廉三世居相位,世世荣华富贵。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我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2.新唐书 高俭传 译文
高俭字士廉,因他的字号名扬于世,是齐地清河王岳的孙子,他的父亲是励乐安王,到隋朝时做过洮州刺史。
高士廉少年聪颖,仁惠有风度,容貌如画,看书过目不忘,立刻就会诵读,而又对答如流。隋朝达官显贵司隶大夫(负责监察官员)薛道衡、起居舍人(负责皇帝生活,参与国家事务的官员)崔祖浚与高士廉结为忘年之交,成为一时之俊杰。
于是文武官员更加赞许,名声显赫。由于他是齐国皇帝的同宗,不适宜广交名流,谢客隐居终南山下。
吏部侍郎高孝基劝他出来做官,隋仁寿中(602年),中举文才甲科,补任治礼郎(掌管礼仪)。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杨广率军亲征辽东,当时兵部尚书斛斯趁机政变,失败后,逃亡高丽,高士廉因与斛斯关系亲密而受到连坐,被贬到南方偏远地区朱鸢县当主簿。
高士廉事奉父母以孝闻名,岭南一带多瘴气,不忍让父母同行受苦,于是留妻鲜于氏奉养老母,然后轻装赴任。当时天下大乱,朝廷音讯阻绝,交趾(今越南)太守丘和任命他为负责司法的官员。
当时钦州地方首领甯长真率兵侵犯交趾,太守丘和恐惧,要开城门迎接,士廉曰:“长真兵马虽多,孤军远来,上层离心离德,兵士促局不安,不可能持久。交趾兵强粮足,易守难攻,为什么要受人制服?”丘和接受他的建议,命高士廉为行军司马,水陆俱进,埋伏险地击破敌军。
高祖李渊派使者来交趾招降。唐武德五年(622年),高士廉与丘和归唐,这时秦王李世民正担任雍州地方长官,于是举荐士廉为治中,因外甥女嫁给秦王为妻。
秦王倍加重用。太子李建成阴谋加害李世民时,乃与甥长孙无忌密谋先发制人。
士廉带领宫兵释放囚犯,将其武装,赶到芳林门助战,取得胜利。 秦王为皇太子,授士廉为太子右庶子。
进侍中,封义兴郡公,赐实封食九百户。当时黄门侍郎王珪有密表要透过高士廉呈奏,士廉将它压而不言,因此触怒龙颜,降授安州都督。
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人风俗谈薄,怕鬼又厌恶疾病,父母病重有危时,子孙因怕病鬼缠身而不敢靠近,用木杖挂着食品,远距离送食,亲密的兄弟也互相推委,不诚实。
于是士廉设立法规,教令,依据情势教训诱导,改变当地不好的风俗,此后,民风淳朴,仁孝盛行。又命儒生讲论经书史籍,勉励青年人奋力上进,蜀中学校明显的兴盛起来。
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为蜀郡太守,导引汶江之水,灌溉秧田,居住在水渠旁边的人,大获其利。因此,富强之家,经常互相争夺水利。
士廉于是在主渠再开几条支渠道,广大灌溉范围,蜀中人民富庶起来。 在四川政绩显著,贞观五年(631年),调入朝为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并封其一子为县公。
土廉褒奖明理道德的人,又精通姓氏学,凡他所经办的事,都依照法律,按照风土人情公平处理。高祖李渊去世后,高士廉授司空,依照皇陵仪制建造。
办完事后、加特进, 迁尚书右仆射。士廉三世居相位,世世荣华富贵。
3.王省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王直,字行俭,泰和人,幼而端重,家贫力学。举永乐二年进士,帝善其文,召入内阁,俾属草,寻授修撰。历事仁宗、宣宗,累迁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正统五年出莅部事。尚书胡濙悉以部政付之,直处之若素习者。八年正月代郭璡为吏部尚书。
帝将亲征也先(北方某部族),直率廷臣力谏曰:“国家备边最为谨严。谋臣猛将,坚甲利兵,随处充满,且耕且守,是以久安。今敌肆猖獗,违天悖理,陛下但宜固封疆,申号令,坚壁清野,蓄锐以待之,可图必胜。不必亲御六师,远临塞下。况秋署未退,旱气未回,青草不丰,水泉犹塞,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臣等以为不可。”帝不从,命直留守。王师覆于土木(地名)。大臣群请太后立皇子为皇太子,以安反侧。时变起仓卒,朝臣议屡上,皆直为首。而直自以不如于谦,每事推下之,雍容镇率而已。加太子太保。
直为人方面修髯,仪观甚伟。性严重,不苟言笑。及与人交,恂恂如也。在翰林二十余年,稽古代言编纂纪注之事,多出其手。与金溪王英齐名,人称“二王”,以居地目直曰“东王”,英曰“西王”。及长吏部,兼廉慎。时初罢廷臣荐举方面大吏,专属吏部。直委任曹郎,严抑奔竞。凡御史巡方归者,必令具所属贤否以备选擢,称得人。其子为南国子博士。考绩至部,文选郎欲留侍直,直不可,曰:“是乱法自我始也”。朝廷以直老,命何文渊为尚书佐之。文渊去,又命王翱,部遂有二尚书。直为尚书十四年,年益高,名德日益重。帝优礼之,免其常朝。
比家居,尝从诸佃仆耕莳,击鼓歌唱。诸子孙更迭举觞上寿。天顺六年卒,年八十四。赠太保,谥文端。
(摘自 《明史·列传第五十七》)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尚书胡濙悉以部政付之 悉:全部
B. 陛下但宜固封疆 固:坚守
C. 直为人方面修髯,仪观甚伟 方:正直
D. 必令具所属贤否以备选擢 具:陈述
5.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王直“才干出色”的一组是(3分) ( )
①俾属草,寻授修撰 ②直处之若素习者
③朝臣议屡上,皆直为首 ④稽古代言编纂纪注之事,多出其手
⑤及与人交,恂恂如也 ⑥考绩至部,文选郎欲留侍直
A. ②③⑤ B. ①②④ C. ③④⑥ D. ①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皇帝亲征也先。王直从敌我形势、自然条件等方面阐述了充分的理由,极力劝谏,但皇帝不听,结果兵败土木,事变仓猝,国家动荡倾危。
B. 国难当头,王直带头为国家做了许多事,却总是推举于谦出头,甘居人下,默默地恪尽职守。面对严重的忧患,他心思沉重,不随便谈笑。
C. 王直任吏部长官,更加廉洁谨慎。他对奔走钻营跑官要官的乱象严加打击,对以备选拔的地方官员严格审查,其选人的做法颇受人们称赞。
D. 王直晚年幸福美满。离职回乡后,他常随同佃户仆从们一起在田间劳作,打鼓唱歌,其乐融融;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最后高寿而终。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坚甲利兵,随处充满,且耕且守,是以久安。
译文: 。
(2)时初罢廷臣荐举方面大吏,专属吏部。
译文: 。
答 案:
4. C 方:(脸型)方正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和相关句子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注意对原文“直为人方面修髯,仪观甚伟”的理解。这句话写的是王直的外貌,与性格无关,所以解释为“正直”必错无疑。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直脸型方正胡子长,仪表堂堂。”
5.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能力。5.(③说的是王直关心国事;⑤说的是王直与人交往谨慎谦和;⑥说的是王直的儿子经考核合格到吏部任职。这三项与王直的才干无关。)
6.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面对严重的忧患,王直心思沉重”,是对“性严重”的误解,应当是“王直性情严肃庄重”;另外“默默地”应当是“大度从容地”。
4.文言文《齐桓公好服紫》译文
原文: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
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xiù:气味)。
’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译文: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整个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正在那个时候,5匹生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布。
齐桓公对此十分忧虑,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料很贵,整个都城的百姓喜欢穿紫色衣服的风气不消失,我该怎么办呢?” 管仲说:“您想制止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试一下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对身边的侍从说:‘我非常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 在这时,侍从中如果有穿紫衣来进见的人,桓公就说:“稍微退后点,我厌恶紫色衣服的气味。”
那人说:"是." 从这天开始,没有侍卫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城中也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国境之内没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 O(∩_∩)O~补充一些: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齐国都城里的人便都穿紫色的衣服,说明老百姓对偶像或权威人物的审美取向是非常趋同的。
本文以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告诫人们,上行下效。作为领导人或具有社会影响的公众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须谨慎,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否则将造成严重的后果。
5.诫子书 阅读答案
一、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励精:形容精神振奋,志向明确坚定。
二、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三、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诸葛亮为什么写这封家书。
答:诸葛亮中年得子,他54岁时儿子诸葛瞻仅8岁,他是三国时的“智绝”,意识到儿子的成长自已所尽之力将不多,为图留下长久的劝勉,也是对自己半生征战的总结,著下此文。
6.晏子辞千金 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
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
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
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译文: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使臣来到,(晏子)把食物分出来,给使臣吃,(结果)使臣没吃饱,晏子也没吃饱。
使臣回去后,把(晏子贫困的情况)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惊叹道:“唉!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我不了解,这是我的过错。”
(于是)派公差送去千金与税款,请他用千金与市租)供养宾客。晏子没有接受。
多次相送,最终(晏子)拜两拜而辞谢道:“我的家不贫穷,由于您的赏赐,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妻族,延伸到朋友,并以此救济百姓,您的赏赐够丰厚了,我的家不贫穷啊。我听人这样说,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然后散发给百姓,这就是臣子代替君主统治人民,忠臣是不这样做的;从君主那里拿来厚赏却不散发给百姓,这是用筐箧收藏财物归为己有,仁义之人是不这样做的;在朝中,得到君主的厚赏,在朝外,取得君主赏赐不能与士人共享而得罪他们,死后财物转为别人所有,这是为家臣蓄积财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有衣穿,有饭吃,(只要)心里满足就可以免于(一切)忧患。” 齐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前代的君主桓公用五百里的土地人口授予管仲,(他)接受了并没有推辞,你推辞不接受是为什么呢?”晏子回答说:“我听人这样说,圣明的人考虑多了,也难免会有失误。
愚蠢的人经过多次考虑,也有可取之处。想来这是管仲的错,是我的对吧?因此再次拜谢而不能接。”
晏子方食,食(正) 晏子之家,之(的) 请以奉宾客,以(用) 言之公,之(代词,代晏子贫困的情况) 晏子之家,若是七贫也! 晏子的家真的像(你说的)这样穷。
7.《唐临宽容待人》的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旧唐书
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其先自北海徙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庶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县有轻囚十数人,会春暮时雨,临白令请出之,令不许。临曰“明公若有所疑,临请自当其罪。”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与之约,令归系所。囚等皆感恩贷,至时毕集诣狱,临因是知名。
再迁侍御史,奉使岭外,按交州刺史李道彦等申叩冤系三千徐人。累转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俭薄寡欲,不治第宅,服用简素,宽于待物。尝欲吊丧,令家僮自归家取白衫,家僮误将馀衣,惧未敢进。临察知之,使召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之也。”又尝令人煮药失制,潜知其故,谓曰“阴暗不宜服药,宜即弃之。”竟不扬言其过,其宽恕如此。
高宗即位,检校吏部侍郎。其年,迁大理卿。高宗尝间临在狱系囚之数,临对诏称旨,帝喜曰“朕昔在东宫,卿已事朕,朕承大位,卿又居近职,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然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高宗又尝亲录死囚,前卿所断者号叫称冤,临所入者独无言。帝怪问状,囚曰:“罪实自犯,唐卿所断,既非冤滥,所以绝意耳。”帝叹息良久曰:“为狱者不当如此耶!”
永徽元年,为御史大夫。明年,……寻迂刑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历兵部、度支、吏部三尚书。显庆四年,坐事贬为潮州刺史,卒官,年六十。
(节选自《旧唐书·唐临传》
8.文言文《陶侃》阅读答案
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解释:
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9.卫姑定姜文言文答案
卫姑定姜
【原文】
卫姑定姜者,卫定公之夫人,公子之母也。公子既娶而死,其妇无子,毕三年之丧,定姜归其妇,自送之,至于野。恩爱哀思,悲心感恸,立而望之,挥泣垂涕。乃赋诗曰:“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不及,泣涕如雨。”送去归泣而望之。又作诗曰:“先君之思,以畜寡人。”君子谓定姜为慈姑过而之厚。定公恶孙林父,孙林父奔晋。晋侯使郄犨为请还,定公欲辞,定姜曰:“不可,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国又以为请,而弗许,将亡。虽恶之,不犹愈于亡乎!君其忍之。夫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定公遂复之。君子谓定姜能远患难。诗曰:“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此之谓也。定公卒,立敬姒之子衎为君,是为献公。献公居丧而慢。定姜既哭而息,见献公之不哀也,不内食饮,叹曰:“是将败卫国,必先害善人,天祸卫国也!夫吾不获鱄也使主社稷。”大夫闻之皆惧。
孙文子自是不敢舍其重器于卫。鱄者,献公弟子鲜也。贤,而定姜欲立之而不得。后献公暴虐,慢侮定姜。卒见逐走,出亡至境,使祝宗告亡,且告无罪于庙。定姜曰:“不可。若令无神,不可诬。有罪,若何告无罪也。且公之行,舍大臣而与小臣谋,一罪也。先君有卫卿以为师保,而蔑之,二罪也。余以巾栉事先君,而暴妾使余,三罪也。告亡而已,无告无罪。其后赖鱄力,献公复得反国。君子谓定姜能以辞教。诗云:“我言惟服。”此之谓也。
郑皇耳率师侵卫,孙文子卜追之,献兆于定姜曰:“兆如山林,有夫出征而丧其雄。”定姜曰:“征者丧雄,御寇之利也。大夫图之。”卫人追之,获皇耳于犬丘。君子谓定姜达于事情。诗云:“左之左之,君子宜之。”此之谓也。
颂曰:
卫姑定姜,送妇作诗,恩爱慈惠,泣而望之。数谏献公,得其罪尤。聪明远识,丽于文辞。(西汉刘向《列女传》)
【译文】
卫姑定姜这个人,是卫定公的夫人,是卫国公子的母亲。公子娶妻之后死了,他的妻子没有生育,守丧三年期满之后,定姜让她的媳妇回家去,并且亲自送她到郊外。想起当时他们的恩爱,觉得感伤而且悲痛,站在那里看着媳妇,用手擦去流下的眼泪。定姜于是作诗道:“燕子在天上飞翔,参差地舒展翅膀。媳妇今日远归,一直送到郊外的路旁。远远望去已经看不见人影,眼泪流得如同下雨。”定姜另外又作了一首诗:“常常想着先王,用来勉励自己这个寡德之人。”有道德的人认为定姜是非常仁厚的婆婆。
卫定公讨厌孙林父,孙林父逃去了晋国,晋国的国君派郄犨为使者请求让孙林父回国。卫定公想要拒绝,定姜说:“这样不行,孙林父是先王同姓大臣的后代啊。像晋国那样的大国又为他来请求,如果大王您不允许的话,我们可能会亡国的。您虽然讨厌他,但是不会比担负亡国的风险更加厉害吧?大王应该忍耐一下。这样做既使百姓安定又宽恕了同姓的大臣,不也很好吗?”卫定公于是就让孙林父回国了。有道德的人认为定姜能够很有远见地看到将来可能发生的灾祸。诗经里面说的:”容貌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诗经》里面说:“向左向左,有道德人很合适。”(比喻什么都能做)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后人赞颂定姜说:卫姑定姜这个人,送媳妇的时候作诗,慈爱仁厚,哭泣着远远望向媳妇。她几次劝谏卫献公,说明卫献公的罪状。聪慧英明而有远见,在文笔和修辞上非常擅长。
10.罗生还镯的文言文翻译
罗一峰先生(姓罗,号一峰先生),名叫罗伦,以举人身份参加科考会试。
他的仆人在路上捡到一个金镯。走了五天,罗先生担心盘缠不够,仆人说:“不用担心,之前在山东某处捡到一个金镯,可以典当出去作为盘缠。”
罗先生大怒,打算亲自交还给失主。仆人赶紧磕头,并掰着手指说:“这样一来一回一定会错过考试,不可以。”
罗先生说:“这一定是丫环仆人丢失的,万一主人拷打审讯他,因此而死,是谁的过错?我宁可不考试,也不忍心让别人死于非命。”最后还是找到失主家里,果然是女主人丢失的头饰,而丫环错把金镯扔在地上。
女主人怀疑是丫环偷了,用鞭子把她打得流血,丫环要自杀好几次了。丈夫又怀疑妻子有私情,辱骂妻子不止,妻子也愤怒的去上吊,多亏被人解救。
罗先生到了以后,拿出金镯还给他们,全家人都很感激他。罗先生急忙赶路到京城,考试时间正好赶上,匆忙交上考卷,竟然考中了,还是状元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