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文言文阅读
1.墨池记原文及译文
北宋文学家曾巩《墨池记》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一块地微微高起,并且靠近溪流,叫做新城。新城上面,有个池子低洼呈长方形,说是王羲之的墨池,这是荀伯子《临川记》里说的。
羲之曾经仰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精神,(现在说)这是羲之的(墨池)遗址,难道是真的吗?当羲之不愿勉强做官时,曾经游遍东方,出游东海,在山水之间使他的心情快乐。莫非他在尽情游览时,曾在这里停留过?
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特别好。那么他能达到这步,大概也是靠他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并不是天生的。但是后代没有能够赶上他的人,是不是后人学习下的功夫不如他呢?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何况想在道德修养上深造的人呢?
墨池的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盛先生担心墨池不能出名,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两柱之间,又请求我说:“希望有一篇(墨池)记。”推测王先生的用心,是不是喜爱别人的优点,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让它埋没,因而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呢?莫非也想推广王羲之的事迹来勉励那些学员吧?
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能使后人像这样尊重他;何况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那就更不用说了!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池边习字,池水尽黑。
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于庆历八年(1048)九月,专程来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此篇散文《墨池记》。
诗词赏析
此文从传说中王羲之墨池遗迹入笔,巧妙机智地借题发挥,撇下“墨池”之真假不着一言,而是重点论及王羲之本人,说明王羲之的成功取决于其后天的不懈努力,顺理成章的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从题目来看,《墨池记》属于记叙古迹的那类“记”体散文,但是作者并未停留于对古迹本身的烦琐记叙,而是充分发挥其长于说理的艺术才能,紧紧围绕墨池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一面记叙,一面议论,夹叙夹议,以议为主,无论记叙议论,都能挥洒自如。
记叙部分既描写了新城的方位、地势、环境,又叙说了墨池的来历,还介绍了王羲之的生活经历,和他的理想情趣。所有记叙文字,又只是作为引出议论的陪衬和发端。议论部分文笔精炼,逻辑性很强。
例如,作者依据王羲之书法“晚乃善”的史实,只用一个“晚”字,便理由充足地说明了王羲之的精湛笔艺,是“精力自制”,“非天成”的道理。
至于后世没有赶超过王羲之,也不是由于缺乏天才,而是“其学不如彼”,即主观努力不如他,所以最后的结论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学岂可少”上,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是刻苦学习的精神不能少。这样作者只须三言两语,便切中肯綮,收到点石成金之效;主旨一经点明,随即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思索的余地。
全文通过记叙、议论的交替出现,显示出不断起伏的层层波澜,突出了勉人为学的鲜明主题,从而使得这篇“记”体散文,成为一篇文情并茂而又议论风生、结构谨严而又笔法活脱的优秀说理小品。
2.文言文《墨池记》的翻译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 当王羲之决心不再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花呢!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题1:(1)确实如此 (2)完美
小题2:然而后世没有人能赶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在学习上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小题3: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试题分析:
小题1:文言词语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词语的含义,上下文语境是固定的,理解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试题分析:
小题2: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词语的特殊用法,翻译时要注意调整。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注意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我们翻译时,一般采用直译方式,方式是:一、保留,二、增补,三、删除,四、调整,五、替换。
试题分析:
小题3:做此类文言文归纳题可以遵循两个原则:一、忠于原文,原文中有答案的直接从原文中找;二、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原文中无直接提示性答案的要缜密地演绎和归纳,切不可空泛答题。
4.求《墨池记》文言知识整理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①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 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
③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 ④遗风余思( )
⑤尝极东方( ) ⑥学固岂可以少哉( )
⑦推王君之心( ) ⑧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
2.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有地隐然而高 B.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C.信然邪 D.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3.下列句子全部与王羲之相关的一项是( )
①尝慕张芝,临池学书 ②而尝极东方,出沧海
③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⑥推王君之心
A.①②⑤⑥ B.①③⑥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⑤
4.与文中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仰慕张芝的书法,临池学书法,因长年在池中洗笔,池水为墨所染而黑,可见王羲之学习之刻苦。
B.王羲之因仕途坎坷,故寄情山水书法。
C.后世学书法的成就不及王羲之,往往是学习上不及王羲之勤奋。
D.王盛题字,曾巩作记都是为了勉励求学的人
答案:1.①真 ②勉强 ③达到 ④流传下来的思想 ⑤穷尽 ⑥本、原来 ⑦推究、考察 ⑧影响 2.D 3.D 4.B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1.与“羲之之书晚乃善”的“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楚左君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吾善刀而藏之。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结合上下文,对“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理解不正确的一句是( )
A.这句话是说,天天练习写字,在附近的水池边洗砚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
B.这是写张芝刻苦学习书法的事。
C.这是写王羲之效法张芝刻苦学习书法的事。
D.“临池”这两个字,后来成为一个词,指练习写字。
3.对“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然而后世人书法不如王羲之,难道是学习比不上他么?
B.然而后人书法没有能赶上王羲之的,难道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他吗?
C.然而后人书法没有能赶上王羲之,哪里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他呢?
D.然而后人书法没有能赶上王羲之,怎能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他呢?
4.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通过记墨池,指出王羲之的书法的卓越成就,就是从精心学习得来,主旨是借此勉励学者专心致志,努力上进。
B.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是记叙与议论结合,一方面记事,一方面紧扣着所记的事发表议论。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可以记人、记事、记游。
D.本文表达了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王君崇尚王羲之书法功夫之精深,曾巩因崇拜以上三人而写了《墨池记》这三方面的内容
答案:1.D 2.B 3.B 4.D。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首句写远望黄河犹如一条银色彩带,似乎要飞上云端与蓝天白云连成一片,此乃极言黄河源头的高远
B.第二句写连绵高耸的群山中有一座孤城,在高山大河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孤寂,同时也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辛苦和寂寞。
C.第三句写吹羌笛的人啊,你为什么要怨恨枯萎的杨柳不青枝绿叶呢?
D.第四句写这遥远的玉门关是春风难以吹到的地方,暗指朝延恩泽不及边关。
2.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站在黄河岸边,面对浊浪滚滚的河水,沉思良久,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如何才能治好黄河呢?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 2.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5.《墨池记〔宋〕曾巩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墨池记〔宋〕曾巩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曾巩集》)①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译文:②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译文:③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译文:【参考答案】5.①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②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③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参考译文】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
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
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
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6.求《墨池记》文言知识整理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①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 ②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
③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 ④遗风余思( )
⑤尝极东方( ) ⑥学固岂可以少哉( )
⑦推王君之心( ) ⑧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
2.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有地隐然而高 B.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C.信然邪 D.然后世未有能及者
3.下列句子全部与王羲之相关的一项是( )
①尝慕张芝,临池学书 ②而尝极东方,出沧海
③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④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⑤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 ⑥推王君之心
A.①②⑤⑥ B.①③⑥
C.①④⑤⑥ D.①②③⑤
4.与文中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仰慕张芝的书法,临池学书法,因长年在池中洗笔,池水为墨所染而黑,可见王羲之学习之刻苦。
B.王羲之因仕途坎坷,故寄情山水书法。
C.后世学书法的成就不及王羲之,往往是学习上不及王羲之勤奋。
D.王盛题字,曾巩作记都是为了勉励求学的人
答案:1.①真 ②勉强 ③达到 ④流传下来的思想 ⑤穷尽 ⑥本、原来 ⑦推究、考察 ⑧影响 2.D 3.D 4.B
【基本能力达标学习】
1.与“羲之之书晚乃善”的“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楚左君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吾善刀而藏之。
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结合上下文,对“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理解不正确的一句是( )
A.这句话是说,天天练习写字,在附近的水池边洗砚洗笔,把池水都染黑了。
B.这是写张芝刻苦学习书法的事。
C.这是写王羲之效法张芝刻苦学习书法的事。
D.“临池”这两个字,后来成为一个词,指练习写字。
3.对“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A.然而后世人书法不如王羲之,难道是学习比不上他么?
B.然而后人书法没有能赶上王羲之的,难道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他吗?
C.然而后人书法没有能赶上王羲之,哪里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他呢?
D.然而后人书法没有能赶上王羲之,怎能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他呢?
4.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通过记墨池,指出王羲之的书法的卓越成就,就是从精心学习得来,主旨是借此勉励学者专心致志,努力上进。
B.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是记叙与议论结合,一方面记事,一方面紧扣着所记的事发表议论。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可以记人、记事、记游。
D.本文表达了王羲之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王君崇尚王羲之书法功夫之精深,曾巩因崇拜以上三人而写了《墨池记》这三方面的内容
答案:1.D 2.B 3.B 4.D。
【理解运用探究学习】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首句写远望黄河犹如一条银色彩带,似乎要飞上云端与蓝天白云连成一片,此乃极言黄河源头的高远
B.第二句写连绵高耸的群山中有一座孤城,在高山大河的映衬下显得十分孤寂,同时也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辛苦和寂寞。
C.第三句写吹羌笛的人啊,你为什么要怨恨枯萎的杨柳不青枝绿叶呢?
D.第四句写这遥远的玉门关是春风难以吹到的地方,暗指朝延恩泽不及边关。
2.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站在黄河岸边,面对浊浪滚滚的河水,沉思良久,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如何才能治好黄河呢?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C 2.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7.墨池记的全文翻译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翻译: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此池边练习书法,池水都因而变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当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强而做官的时候,他曾遍游越东各地,泛舟东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
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因为他刻苦用功所达到的结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吗!更何况对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两柱之间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我推测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为爱好别人的长处,即使是一技之长也不肯让它埋没,因此就连他的遗迹一并重视起来吗?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来勉励这里的学生吗?人有一技之长,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这般地步,更不用说仁人君子们留下来的风尚和美德会怎样地影响到后世人呢!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