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的意思
同“诵”。
誦字的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 誦
sòng ㄙㄨㄥˋ
◎ 同“诵”。
英语 recite, chant, repeat
德语 laut lesen, vortragen, vorlesen (V),Song (Eig, Fam)
法语 lire ou réciter à haute voix
誦字的详细解释
誦字的辞典解释
大声朗读。如:「朗诵」、「诵读」。
陈述、称说。《孟子·告子下》:「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怨谤、讽谏。《左传·襄公四年》:「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国人诵之。」《国语·楚语上》:「临事有瞽史之导,宴居有师工之诵。」三国吴·韦昭·注:「诵,谓箴谏时世也。」
背念。如:「背诵」。唐·杜甫〈可叹〉:「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
赞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文王之功,天下诵而歌舞之。」通「颂」。
名诗文。《诗经·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讻。」
副公开的。《汉书·卷三·高后纪》:「平阳侯驰语太尉勃,勃尚恐不胜,未敢诵言诛之。」颜师古注引邓展曰:「诵言,公言也。」通「颂」。
康熙字典解释
誦【酉集上】【言部】 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似用切,音頌。《說文》諷也。《徐曰》臨文爲誦。誦,從也。以口從其文也。《廣韻》讀誦也。《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註》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詩·大雅》誦言如醉。《禮·文王世子》春誦夏絃。《史記·儒林傳》兒寬行常帶經,止息則誦習之。
又《廣雅》論也,言也。《韓非子·難言篇》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爲誦。《註》誦,說舊事也。《王融·策秀才文》進講誦志,以沃朕心。《註》誦,言也。
又《正字通》怨謗亦曰誦。《左傳·襄四年》臧紇侵邾,敗于狐駘,國人誦之。
又《晉語》惠公入,而背內外之賂。與人誦之,皆怨辭也。
又官名。《周禮·地官》誦訓。《鄭註》能訓說四方所誦習,及人所作爲久時事。
又鳥名。《山海經》開明南有誦鳥。
又通作訟。詳訟字註。
又叶侯容切,音慵。《詩·小雅》家父作誦,以究王訩。
又叶牆容切,音從。《楚辭·九辯》欲循道而平驅兮,又未知其所從。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壓按而學誦。
说文解字解释
说文解字
誦【卷三】【言部】
諷也。从言甬聲。似用切
说文解字注
(誦)諷也。从言。甬聲。似用切。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