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解释

黄帝[huáng dì] 黄帝 (华夏部落首领)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用“黄帝”造句 第21组

  • 201、刘歆根据当时人们的古史观念,将古帝的代序从黄帝向上推,认为最古的帝王应是伏羲。

  • 202、王文禄)、《黄帝阴符经玄解》1卷(清范宜宾,《重刊道藏辑要》本)、《阴符经真诠》1卷(清.

  • 203、莒国(今山东莒县)先为嬴姓,后改己姓,是少昊集团加入黄帝集团的部落。

  • 204、祭祀大典分为燃放爆竹迎神、鸣放礼炮、上香祭拜、恭读祭文等八项程序,表达了中华儿女对轩辕黄帝开创文明、佑护中华民族的感恩心情。

  • 205、狐狸这话说得太过于大而化之,古往今来能够做到这点登仙入圣的,恐怕只有轩辕黄帝和那位道祖老君了。

  • 206、在黄帝周游巡视天下时,黄帝的元妃嫘祖病逝,黄帝命令嫫母指挥祀事,监护灵柩。

  • 207、众所周知,黄帝轩辕氏,为中华人文始祖,建都于河南郑州新郑,可以说郑州是“百家姓”起源的核心区域。

  • 208、据有关历史传说与古文献记载,灵宝铸鼎原是黄帝铸鼎象物、最后升仙的地方,有关黄帝的传说至今在当地广泛流传。

  • 209、*弯轩辕教奉轩辕黄帝为宗主,以“继轩辕黄帝道统,恢复中国固有宗教”、“启发中华民族魂”为目的,现有教徒约20万人,遍及*弯全岛。

  • 210、黄帝源是中华祖先轩辕黄帝游息之所,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黄山的发源地。

用“黄帝”造句 第22组

  • 211、祠黄帝,祭蚩尤於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

  • 212、满洲民族,也是黄帝子孙迁徙到彼,不得化外视之!老夫深受浩荡皇恩,一生托付,岂能听你只言片语,就卖身投靠?

  • 213、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寝,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 214、《遵生八笺》云:“黄帝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阴阳不。

  • 215、靠,还好苦事累事都交给分身去做,本体可以宅在梦之世界内,看看自己参与改编的新电影,有时间还可以修炼下黄帝内经。

  • 216、不仅讲笑话,他开黄腔、荤段子也是张口就来,而且都是当年综艺的“铁效果”,甚至为他赢得了“黄帝”的称呼。

  • 217、程朱,即程颢、程颐兄弟与朱熹,是理学的大师;申韩,即申不害与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黄老,即黄帝与老子,是道家的别称。

  • 218、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 219、乙未年拜祖大典明年4月21日举行地点:新郑黄帝故里景区主题: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谐,有九项仪程AA02netease。

  • 220、4月12日9点50分,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将在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迎接念祖春归人。

用“黄帝”造句 第23组

  • 221、中华医学的经典理论是《黄帝内经》,其实《黄帝内经》是一部修炼养生的书,即修炼人体内之脉理隧道以达到长生不老的书籍。

  • 222、这样,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结果是黄帝胜少败多,黄帝心中非常焦虑不安。

  • 223、轩辕黄帝成仙后,遗蜕化作八颗轩辕珠流落人间。

  • 224、在昔黄帝之御极也,以理身绪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临观八极,考建。

  • 225、黄帝得蓍以推算历数,于是逆知节气日辰之将来,故曰推策迎日也。

  • 226、黄帝得以天书诛斩鬼神,杀死蚩尤;乃后大禹得以天书治理滔天洪水,定国安邦,造福百姓。

  • 227、黄帝在肇造中华文明的漫长岁月中,表现出了很多可贵的精神,经过几千年的洗礼与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

  • 228、可是炎帝的子孙不甘心向黄帝臣服,几次三番挑起战争,尤以蚩尤为甚。

  • 229、黄帝部落就生活在河东,河东之地的条件并不比平原地区优越,但是这里却有地壳板块运动造就的一处宝池,这池里的水可以自然凝结成盐。

  • 230、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用“黄帝”造句 第24组

  • 231、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商朝人不知道有“夏朝”,也不知道“黄帝,尧舜”,可以判断商人和古埃及人在历史很长的时间内都没什么交集。

  • 232、‘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 233、《庄子·天宥》记载,黄帝到空峒山向广成子问道,“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