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解释
中庸[zhōng yōng] 中庸 (汉语词语)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内文的写成约在战国末期至西汉之间,作者是谁尚无定论,一说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载于另一说是秦代或汉代的学者所作。宋朝的儒学家对中庸非常推崇而将其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朱熹则将其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编为《四书》。
用“中庸”造句 第16组
-
151、中庸之辈,只能在喟然长叹中唏嘘度日,颤巍着佝偻躯体抱憾终生,油尽灯枯之时,两行老泪纵横,挥别半世辛酸。
-
152、要想适性怡情,济人利物,就必须时刻把握这个度,无过无不及,得中庸,即是养生做人。
-
153、所谓“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礼记·中庸》)。
-
154、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
-
155、孔子说,这个时候,应表现君子纯正而中庸的德行,践行“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防止邪念,对世人有贡献而不自夸,以德服人。
-
156、其次,三代相传,只交代一句“允执其中”,便可“天禄永终”,并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
157、“做人稳稳重重,讲求中庸之道,明哲保身”是马鸿宾的处世哲学。
-
158、《礼记·中庸》有‘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的名句。
-
159、“中庸“源于至圣孔子之讲学,战国时其嫡孙子思编为。
-
160、“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用“中庸”造句 第17组
-
161、陈健华身材中庸,肥硕的脸有着浓理的江湖味,一进厅,他便城府深沉地扫了厅内一眼,把情况先探个三分,不过谦和的笑容打进门后一直堆在脸上,没消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