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绅的诗句
1.关于李绅的诗有哪些
李绅的古诗有:
《答章孝标》唐 李绅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灵汜桥》唐 李绅
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
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
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风马是春光。
何须化鹤归华表,却数凋零念越乡。
《新楼诗二十首·新楼》唐 李绅
戎容罢引旌旗卷,朱户褰开雉堞高。
山耸翠微连郡阁,地临沧海接灵鳌。
坐疑许宅驱鸡犬,笑类樊妻化羽毛。
惆怅桂枝零落促,莫思方朔种仙桃。
《拜宣武军节度使》唐 李绅
油幢并入虎旗开,锦橐从天凤诏来。
星应魏师新鼓角,地嫌梁苑旧池台。
日晖红旆分如电,人拥青门动若雷。
伊洛镜清回首处,是非纷杂任尘埃。
《悯农》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唐代李绅写的诗句有那些
1.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答章孝标》 唐代:李绅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3.《庆云见》 唐代:李绅
礼成中岳陈金册,祥报卿云冠玉峰。轻未透林疑待凤,
细非行雨讵从龙。卷风变彩霏微薄,照日笼光映隐重。
还入九霄成沆瀣,夕岚生处鹤归松。
4.《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 唐代:李绅
深夜星汉静,秋风初报凉。阶篁淅沥响,露叶参差光。
冰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薄帷乍飘卷,襟带轻摇飏.
此际昏梦清,斜月满轩房。屣履步前楹,剑戟森在行。
重城宵正分,号鼓互相望。独坐有所思,夫君鸾凤章。
天津落星河,一苇安可航。龙泉白玉首,鱼服黄金装。
报国未知效,惟鹈徒在梁。裴回顾戎旃,颢气生东方。
衰叶满栏草,斑毛盈镜霜。羸牛未脱辕,老马强腾骧。
吟君白雪唱,惭愧巴人肠。
5.《山出云》 唐代:李绅
杳霭祥云起,飘飏翠岭新。萦峰开石秀,吐叶间松春。
林静翻空少,山明度岭频。回崖时掩鹤,幽涧或随人。
姑射朝凝雪,阳台晚伴神。悠悠九霄上,应坐玉京宾。
6.《华山庆云见》 唐代:李绅
圣主祠名岳,高峰发庆云。金柯初缭绕,玉叶渐氛氲。
气色含珠日,晴夫吐翠雰。依稀来鹤态,仿佛列山群。
万树流光影,千潭写锦文。苍生欣有望,祥瑞在吾君。
7.《忆春日太液池亭候对(长庆三年)》 唐代:李绅
宫莺报晓瑞烟开,三岛灵禽拂水回。桥转彩虹当绮殿,
舰浮花鹢近蓬莱。草承香辇王孙长,桃艳仙颜阿母栽。
簪笔此时方侍从,却思金马笑邹枚。
8.《忆春日曲江宴后许至芙蓉园》 唐代:李绅
春风上苑开桃李,诏许看花入御园。香径草中回玉勒,
凤凰池畔泛金樽。绿丝垂柳遮风暗,红药低丛拂砌繁。
归绕曲江烟景晚,未央明月锁千门。
9.《长门怨》 唐代:李绅
宫殿沈沈晓欲分,昭阳更漏不堪闻。
珊瑚枕上千行泪,不是思君是恨君。
10.《忆汉月》 唐代:李绅
花开花落无时节,春去春来有底凭。
燕子不藏雷不蛰,烛烟昏雾暗腾腾。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earch.aspx?value=%E6%9D%8E%E7%BB%85
3.李绅的诗句
悯农
年代:【唐】 作者:【李绅】 体裁:【五绝】
锄和日当午,汗滴河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闻里谣效古歌
年代:【唐】 作者:【李绅】 体裁:【杂言】
乡里儿,桑麻郁郁禾黍肥,冬有褴襦夏有絺。
兄锄弟耨妻在机,夜犬不吠开蓬扉。乡里儿,醉还饱,
浊醪初熟劝翁媪。鸣鸠拂羽知年好,齐和杨花踏春草。
劝年少,乐耕桑。使君为我剪荆棘,使君为我驱豺狼。
林中无虎山有鹿,水底无蛟鱼有鲂。父渔子猎日归暮,
月明处处舂黄粱。乡里儿,东家父老为尔言,
鼓腹那知生育恩?莫令太守驰朱轓,悬鼓一鸣卢鹊喧。
恶声主吏噪尔门,唧唧力力烹鸡豚。乡里儿,莫悲咤。
上有明王颁诏下,重选贤良恤孤寡。春日迟迟驱五马,
留犊投钱以为谢。乡里儿,终尔词。我无工巧唯无私,
举手一挥临路岐。
移九江
年代:【唐】 作者:【李绅】 体裁:【五古】
秋波入白水,帆去侵空小。五两剧奔星,樯乌疾飞鸟。
盆城依落日,盆浦看云眇。云眇更苍苍,匡山低夕阳。
楚客喜风水,秦人悲异乡。异乡秋思苦,江皋月华吐。
漾漾隐波亭,悠悠通月浦。津桥归候吏,竹巷开门户。
容膝有匡床,及肩才数堵。隙光非白驹,悬磬我无虞。
体瘦寡行立,家肥安啜哺。天书怜谴谪,重作朱轓客。
四座眼全青,一麾头半白。今来思往事,往事益凄然。
风月同今昔,悲欢异目前。四时嗟阅水,一纪换流年。
独有西庭鹤,孤鸣白露天。
悲善才
年代:【唐】 作者:【李绅】 体裁:【七古】
穆王夜幸蓬池曲,金銮殿开高秉烛。东头弟子曹善才,
琵琶请进新翻曲。翠蛾列坐层城女,笙笛参差齐笑语。
天颜静听朱丝弹,众乐寂然无敢举。衔花金凤当承拨,
转腕拢弦促挥抹,花翻凤啸天上来,裴回满殿飞春雪。
抽弦度曲新声发,金铃玉佩相瑳切。流莺子母飞上林,
仙鹤雌雄唳明月。此时奉诏侍金銮,别殿承恩许召弹。
三月曲江春草绿,九霄天乐下云端。紫髯供奉前屈膝,
尽弹妙曲当春日。寒泉注射陇水开,胡雁翻飞向天没。
日曛尘暗车马散,为惜新声有馀叹。明年冠剑闭桥山,
万里孤臣投海畔。笼禽铩翮尚还飞,白首生从五岭归。
闻道善才成朽骨,空余弟子奉音徽。南谯寂寞三春晚,
有客弹弦独凄怨。静听深奏楚月光,忆昔初闻曲江宴。
心悲不觉泪阑干,更为调弦反覆弹。秋吹动摇神女佩,
月珠敲击水晶盘。自怜淮海同泥滓,恨魄凝心未能死。
惆怅追怀万事空,雍门感慨徒为尔。
忆夜直金銮殿承旨
年代:【唐】 作者:【李绅】 体裁:【七律】
月当银汉玉绳低,深听箫韶碧落齐。
门压紫垣高绮树,阁连青琐近丹梯。
墨宣外渥催飞诏,草布深恩促换题。
明日独归花路远,可怜人世隔云霓。
滁阳春日怀果园闲宴
年代:【唐】 作者:【李绅】 体裁:【七律】
西园到日栽桃李,红白低枝拂酒杯。
繁艳只愁风处落,醉筵多就月中开。
劝人莫折怜芳早,把烛频看畏晓催。
闻道数年深草露,几株犹得近池台。
过钟陵
年代:【唐】 作者:【李绅】 体裁:【七律】
龙沙江尾抱钟陵,水郭村桥晚景澄。
江对楚山千里月,郭连渔浦万家灯。
省抛双旆辞荣宠,遽落丹霄起爱憎。
惆怅旧游同草露,却思恩顾一沾膺。
4.李绅的诗句 关于爱惜粮食的
李绅的诗句中关于爱惜粮食的是:
《悯农》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汉族,唐朝亳州谯县(今亳州人),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作品赏析: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5.关于李绅的诗有哪些
李绅的古诗有:
《答章孝标》唐 李绅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得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灵汜桥》唐 李绅
灵汜桥边多感伤,分明湖派绕回塘。
岸花前后闻幽鸟,湖月高低怨绿杨。
能促岁阴惟白发,巧乘风马是春光。
何须化鹤归华表,却数凋零念越乡。
《新楼诗二十首·新楼》唐 李绅
戎容罢引旌旗卷,朱户褰开雉堞高。
山耸翠微连郡阁,地临沧海接灵鳌。
坐疑许宅驱鸡犬,笑类樊妻化羽毛。
惆怅桂枝零落促,莫思方朔种仙桃。
《拜宣武军节度使》唐 李绅
油幢并入虎旗开,锦橐从天凤诏来。
星应魏师新鼓角,地嫌梁苑旧池台。
日晖红旆分如电,人拥青门动若雷。
伊洛镜清回首处,是非纷杂任尘埃。
《悯农》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