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和生活的诗句
1.朱熹用来形容写作与生活关系的诗句
1、《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2、《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扩展资料
《观书有感》是朱熹用比喻的手法谈观书感悟的理趣诗。宋诗受禅偈影响,说理者多多。但能把道理说好,又有文学趣味的不多。朱熹这两首《观书有感》算是理趣俱佳之作。
朱熹这个人,无论是非对错,都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极大。有一个对联,上联是: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
梁启超批评清代依附皇权的程朱派大儒,尊朱甚于尊孔,具体表现为:宁说周孔错,不说程朱非。
这些说法,看似奇怪,但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虽然有陆王派与程朱对抗,但还是朱熹的影响。王阳明早年迷信朱熹,后来反对朱熹自成一宗,最后还免不了撰写《朱子晚年定论》。
且不说朱熹的学术成就如何,他这两首《观书有感》的确是佳作。
第一首以方塘比喻书本(圆者为池,方者为塘),映现万事万物。池水清澈,正是因为有源头活水。这活水,当然是源源不断的知识。
不过这首诗如果在云门宗的祖师那里,只能算不合格,正所谓「从门入者不是家珍」,流进来的水终归不是自家宝藏。
第二首讲得是能量大小和时机的问题。春水方生,大船也变得像羽毛一样,轻轻地浮了起来;之前水小的时候,白费了许多推移的气力;水他了,能在水中自在地运行。
鲲鹏扶摇直上,需要凭借羊角大风的力量;艨艟自在中流,需要凭借春水的浮力。这是能量大小的问题,也是时机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书有感二首
2.写作源于生活的名言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4、主要的是: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是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十一遍。——列夫·托尔斯泰
5、只为金钱写作的人是庸人。——塞·约翰生
6、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鲁迅
7、作者写出创作来,对于其中的事情,虽然不必亲历过,最好是经历过。——鲁迅
8、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高尔基
9、才气与文字分不开,有才者必有其文,有其文者必有其才。——林语堂
10、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高尔基
11、在文学作品里,构思愈是大胆,创作愈应无懈可击。如果你要有与众不同的理由,你的理由就应该十倍于人。——雨果
12、在安排字句的时候,要考究,要小心,如果你安排得巧妙,家喻户晓的字便会取得新义,表达就能尽善尽美。——贺拉斯
3.朱熹表述写作与生活关系的诗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