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官员品德诗句
1.有关于为官清廉的警句,名言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廉者常乐无求,贪者常忧不足。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水清沙自洁,官闲弊自绝。
廉则政清,政清则民服。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
士有百行,以法为首。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于忧于其心?
当共产党员的干部,一不能偷懒,二不能糊弄,三不能滑坡。
一个领导干部,面对歪风邪气,就要勇于说“不”。
日食百姓粟米,月拿国家俸禄。不为百姓办事,老百姓养我们何用?
堂堂正正为人,公公正正执法。
只要当一天干部,就要做一天清官。
一丝一粟,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益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
2.有关于为官清廉的警句,名言
无名氏
讽郭守贪婪①
腰缠十万宦资丰,压扁黄堂两袖风。
只有巾山抬不动,临行收入画图中。
[注释] ①据浙江临海县志载:清顺治间台州知府郭曰燧,贪婪异常,台州人民不胜其苦。至其离任时,爱城南巾山之胜,命画工绘成一幅图带走。夜里有人拟此诗题其宅门。
[品鉴] 诗句通俗易懂,讽刺贪婪之官极辛辣,令人切齿!
汪士慎简介
汪士慎(1686-约1762),清代画家。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原籍安徽休宁,后定居江苏扬州。精篆刻和隶书;工画花卉,尤擅画梅,笔墨清劲。偶作山水、人物,亦生动有致。“扬州八怪”之一。善诗,有《巢林诗集》。
题《空谷幽兰图》尺页①
兰草堪同隐者心,②自荣自萎白云深。③
春风岁岁生空谷,④留得清香入素琴。⑤
[注释] ①尺页:一种装裱成册的小幅画页。
②隐者:隐居的人。往往指那些对旧时代统治者不满的或有厌世思想的知识分子。堪:可,能。这一句说兰草的节操与隐士的心怀相同。
③自荣自萎:自己荣茂,自己枯萎,听任自然。
④岁岁:年年。空谷:空旷的山谷。
⑤兰花有清香的品质,所以琴曲中谱有《猗兰操》来赞颂它。
[品鉴] 兰草在白云深处自荣自萎,听任自然。虽有清高的格调,但也有对自身命运、遭际的无限感叹。那值得赞美的兰草的节操,不恰是正直知识分子的品格么!
张英简介
张英(生卒年不详),字敦复,号乐园,安徽桐城人。清康熙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六尺巷①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注释] ①六尺巷:张英在京为官时,家人为争宅基去信,要他出面干预。张不是依仗权势压人,而是写了这首诗回复。家人见此诗后让出三尺,对方有感于此,亦让出三尺,于是就成了一条今古美谈的“六尺巷”。
[品鉴] 一滴水可见太阳之光辉,一首诗足见张英做人与为官之品格。让一步不为亏我,这种修养谓之美德。
3.关于廉政的古诗词
咏 史 (唐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翻译:尽看前朝旧事,成功来自勤俭节约,而奢侈浪费最终会导致国破家亡。 教育国人远离奢侈,勤劳朴素,家运国运将永久兴旺。
诗人择取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来考察历史兴亡,在批判帝王淫奢昏愚足以败国亡国的同时,还对勤俭图治而最终失败的当朝皇帝文宗表示了叹惋、悲悼,其痛惜哀惋中渗透着不得其解的迷茫,包含着对历史兴败定规前所未有的质疑。《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代表了诗人在这方面的思考和困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虽然诗篇主要表达对文宗的哀惋之情,但我们还可从多个层面对其丰富的内涵予以另外的解读。我们从这首作品流露的深切哀惋情绪中,还能读出作者对文宗勤俭贤德而失败的深深不解,对“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个历史定规的质疑。
诗人虽然对自己的困惑不得其解,但这个思考质疑本身就是咏史诗历史视野的新突破;诗人无可奈何的悲叹惋惜也启示我们,单纯将道德与兴亡作因果联系的德型政治文化自身存在观念的盲区。 入京诗 (明 于谦) 绢帕蘑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碍阎罗话短长。 此诗的大意是说:蘑菇、绢帕和线香是供人们使用的,如果都被当官的拿去讨好了上司,就会给人民生活所需带来困难;自己一身清白去做京官,就不会让老百姓指戳脊梁。
于谦还将“两袖清风朝天去”这句话写成横匾,挂上自家的门楣,以示不为利禄所动。但是,同僚并不以其为谦虚清廉,反而说他坏了官场规矩,而且是“居心叵测”。
于谦对此置若罔闻,还是没有随波逐流,言行始终如一。从此,于谦空手入京就职这个故事广泛传开了,“两袖清风”还被引申为“品德正直清廉官员”的代名词。
书端州郡齐壁 (宋 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含义:这首诗充分表明了包拯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从政为人的道德准则,也表明了他立志做国家的栋梁、为民造福的决心。 包公不但严于律己而且制定了一条“家训”,劝诫子孙将来永远清廉。
这则家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则家训真是独特而严厉。
据史书记载包拯子孙如其子包绶、其孙包永年等,也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并且深受世人的称赞。包拯的清正廉洁之风,到其子包绶时,也更加发扬光大了 包公所到之处,都深入体察民情,兴利除弊,为百姓做好事。
例如他知端州时,发现老百姓由于饮用江水,身体多病,他就发动群众,在端州城内打了七眼水井。百姓改饮井水,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包公办案公正、机智,为人正直、作官清廉,为世人,也为我所钦佩死后也更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他为官清廉,爱民精神和品质也将永远被世人所传颂! 关于古代的廉政格言警句有: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公生明,廉生威。
翻译:官员一心为公、办事公正则会心明眼亮;居官清廉则会树立威信。 [春秋]《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翻译: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
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 [春秋]《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翻译:当官的如果自身清正廉明,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好好干;如果自身贪邪不正,百姓何以从。 [唐]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翻译:遍观历代圣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皆因勤俭,败亡皆因奢侈。 [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翻译: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 [宋]岳飞: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翻译:文官清正廉洁,武将拼死报国,这样国家就可以太平了。 [宋]朱熹: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翻译:世上的路没有比贪欲更险恶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误了一生。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翻译: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味贪图安逸享乐,就可以葬送自身。 另为还有: 古代“砥廉诗” 下文试对历代“砥廉诗”作简要分析。
一是咏廉。“公生廉,明生威”,自古以来,廉政作为一种道德,一份操守,一直为人深情期待和吟咏着。
宋代歌谣《襄阳人歌》:“叶光化,丰谷城;清如水,平如衡。”,光化县令叶康直,谷城县令丰稷,均行善政,百姓便撷取“水”、“衡”两种意象来歌颂他们的清廉、公正;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亦写到:“吏肃唯遵法,官清不爱钱;豪强皆敛手,百姓尽安眠。”
同样深刻反映了百姓对清廉政治和安居乐业的渴求。 二是刺贪。
“贪”为“廉”之反,历来为人所不耻。 明代有诗:“来如猎犬去如风,收。
4.关于清正廉明的古诗词
古诗: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梵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成语
刚正不阿
两袖清风
名言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多,而耻智之不博.--张衡
我们必须警惕诱惑,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托马斯
贪心好比一个套结,把人的心越套越紧,结果把理智闭塞了.--巴尔扎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裢而不妖.--周敦颐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公生明,廉生威。
——官员一心为公、办事公正则会心明眼亮;居官清廉则会树立威信。
[春秋]《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
——财富和高官显爵,是人们都想得到的。但对有道德的人来说,如果它们来路不正,就不要它们。
[春秋]《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当官的如果自身清正廉明,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好好干;如果自身贪邪不正,即使三钗迳辏?习傩找膊换岱??SPAN lang=EN-US>
[唐]李商隐《咏史》: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遍观历代圣贤治国治家的经验教训,成功皆因勤俭,败亡皆因奢侈。
[宋]包拯《乞不用赃吏疏》: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廉洁的官吏,是人民的表率;贪赃的官吏,是人民的盗贼。
[宋]岳飞: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文官清正廉洁,武将拼死报国,这样国家就可以太平了。
[宋]朱熹: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
——世上的路没有比贪欲更险恶的,多少人都是因此误了一生。
[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患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味贪图安逸享乐,就可以葬送自身。
5.关于廉洁的古诗
《题郡斋壁》(宋)包拯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zd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翻译:
前四句是正面勖勉,说为官应有清廉之心、正直做人,以便成为大材,“好钢用在刃上。”五、六句批判谴责贪婪者。最后警告:不要给后人留下笑柄。通篇是议论,遒劲浑厚,读来令人肃然起敬。此诗可以看作包拯的言志诗,题在郡斋壁上,也是为了勖勉下属。
扩展资料回
关于廉洁的典故:
《禁止馈送檄》(清)张伯行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
翻译:
“一丝一粒”虽小,却牵涉我的名节;“一厘一毫”虽微,却都是民脂民膏。对百姓宽待一分,那么百姓所受的恩赐就不止一分。
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么我的为人便答一文不值。虽说交际是人之常情,来路不干净也伤廉耻。因为如果不是不义之财,这些礼物又是从哪里来的?所以禁止馈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禁止馈送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郡斋壁
6.古人说的关于素质道德的话
治民先治吏,是历代王朝共同的政治经验。
这是因为,官吏的管理与权力的运用相伴而行。因此,官吏既要具备普通社会道德和基本的职业道德,如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扬清激浊、办事公道、救危助困等,又应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养成官德,也就是权力道德,如清正廉洁、诚实无私、遵纪守法等。
另外,中国古代的百姓视官如父母,因此,官吏的道德素质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统治效能,而且对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有广泛影响。正所谓官德如风,民德如草,官风正则民风纯。
鉴于官吏在社会道德体系中的这种主导地位,历代统治者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都始终把对官吏的道德素质要求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 早在夏朝,统治者就有所谓“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廉政思想。
西周在选拔官吏时,吸取夏商亡国的教训,特别强调道德品行,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由于司法官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西周在选拔司法官时更是强调必须遵循“有德惟刑”的标准,即司法官既要道德高尚,又要知刑懂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世袭政体的崩溃,封建官僚政治逐步形成,任用官吏时更加重视能力与德行。管仲把礼、义、廉、耻视为维系国家的四大绳索,并强调“清洁于货”是设置官吏的重要条件,即用官时必须考虑“清廉”之节。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以法家学说为统治思想的王朝,在国家治理上反对“礼治”,“独任法治”。但即便如此,秦朝在职官管理制度中仍十分注重官吏的道德素质。
《云梦秦简·为吏之道》载:“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由此可见,秦朝的官吏守则中,道德要求占很大比重。
此外,秦律中还规定了“五善”与“五失”的考课原则,“五善”即“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可见其内容主要是对官吏道德品行的考察。 到汉代,伴随着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礼义道德教化也被置于治国的首位,对官吏的道德素养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汉朝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其法定的主要标准为“四科取士”和“光禄四行”。“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光禄四行”为“质朴、敦厚、逊让、节俭”。由此不难看出,汉朝选官是按照德、才、能的顺序进行考察的,德被置于首位。
三国时,曹魏创造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办法,此法至隋才得以终止。尽管该法在选官标准上过于重门阀家世,但对才德亦有具体要求。
如西晋咸熙二年颁行的《诸郡中正六条举淹滞令》对官员的德行就有明确规定:“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唐朝统治者在“德礼为政教之本”思想的指导下,更加强调德礼在治国中的作用。
其时,从官员的选任到考绩到监察等一整套职官管理制度中,每一个环节都高度重视官员的道德素质状况。唐朝实行科举选官制度,科举考试及第者还须经吏部的考试,合格者才被授予官职。
吏部考试主要从体貌、言词、楷法和文理等四方面进行,若“四事皆可取,则先以德行,德行均以才,才均以劳”(《通典·选举》)。唐朝对官吏考绩的法定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所谓“四善”专指品德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二十七最”主要是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责规定的具体标准,其中第三条是“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唐六典·尚书吏部》)。唐朝对流外官则按四等第进行考核。
《唐六典》规定:“流外官本司量行能功过,立四等第而免进之:清谨勤公,勘当明审为上;居官不怠,执事无私为中;不勤其职,数有愆犯为下;背公向私,贪浊有状为下下。”另从唐玄宗时制定的监察法规——《六察法》的内容来看,六察中的第一察便是“察官人善恶”。
由此可见,唐朝对职官的选任、考核和监察,都把道德品行放在首位。 唐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在职官管理制度方面与唐有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如宋代的《守令四善四最》和金代的《四善十七最》在官吏考课方面,对“四善”的要求与唐代是完全一致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这位以重典治国治官著称的明代开国君主,也认为“礼乐者治本之膏梁”,在察举贤才时,“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 通过以上考察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和社会贤哲也强调“礼乐刑政,综合为治”,但由于儒家伦理观在中国古代社会始终居于支配地位,因而道德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也就被无限拔高了。
无论是董仲舒提出的“刑者德之辅”,还是唐代律家倡导的“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或者康熙帝提出的“以德化民,以刑弼教”,其主旨无不在强调道德教化在综合治理中的主导地位。统治者意图通过突出道德教化来唤醒官员的良知和责任感,从而远恶近善,不去违法,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尽管这一目的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远未达。
7.反腐的诗句有哪些
一、《拒寿礼》 【作者】包拯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不可念叨功。
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鉴赏】包拯60寿辰,提前嘱其儿包贵一概不准收受任何寿礼。
没有想到,第一个送礼的是仁宗皇上。包贵在百般无奈之下,只好请代皇上送礼来的太监公公写几句话,劝包拯收下这份特殊的礼物。
太监公公觉得有理,便提笔写下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
包拯看后,即写了上面这首诗作复,并将皇礼退了回去。这首诗明白如话,一不念功,二不辞劳,“拒礼为开廉洁风”。
表现出包公的崇高节操和无私品格。 二、《薛明府去思口号》 【作者】元好问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 【鉴赏】在封建社会里,官场似乎是个大染缸,肮脏龌龊的官场把好官。
一、《拒寿礼》 【作者】包拯 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不可念叨功。 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鉴赏】包拯60寿辰,提前嘱其儿包贵一概不准收受任何寿礼。没有想到,第一个送礼的是仁宗皇上。
包贵在百般无奈之下,只好请代皇上送礼来的太监公公写几句话,劝包拯收下这份特殊的礼物。太监公公觉得有理,便提笔写下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包拯看后,即写了上面这首诗作复,并将皇礼退了回去。
这首诗明白如话,一不念功,二不辞劳,“拒礼为开廉洁风”。表现出包公的崇高节操和无私品格。
二、《薛明府去思口号》 【作者】元好问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
【鉴赏】在封建社会里,官场似乎是个大染缸,肮脏龌龊的官场把好官也带坏了。所以作者发出“公廉第一难”的感慨。
然而,出污泥而不染者尽管少,但还是有的,这就“人信有清官”了。 三、《石灰吟》 【作者】于谦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而不拘于物,确是咏物诗中的上品。
本诗以石灰的生产过程(千锤百炼、烈火焚烧、粉身碎骨)暗喻人生的经历,以石灰的清白暗喻人品的高洁。表面上看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写人生感悟。
文字明白,寓意深远,诗味如茶,令人回味。 四、《入京》 【作者】于谦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鉴赏】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
王振飞扬跋扈,贪赃枉法,为所欲为。据说朝中大臣要见他一面必须纳白银百两。
以权纳贿,明码标价。当时于谦巡抚山西,为官清正廉明,最恨巴结权贵。
每次入京汇报,都是两手空空,不带任何礼品。有一次有人劝他:“你不送金银珠宝,带点土特产像蘑菇、线香之类,做个人情也好”。
于谦举着两袖诙谐地说,“你看,我这不也带着东西了。”这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来历。
这首诗表明于谦清廉耿直,充满浩然正气。 五、《四十初度》 【作者】于谦 碌碌庸庸四十余,因逢初度转踌躇。
腰黄久负金为带,头白惊看雪满梳。 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
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 【鉴赏】这首诗是作者生日抒怀。
首句是自谦之词,次句是作者形象的真实写照。“剩喜门庭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是典型的清官形象,“清风一枕南窗卧,闲阅床头几卷书”进一步点出作者清风一枕、南窗卧读的业余生活。
全诗告诉我们一位称职的官员应该思考些什么、追求些什么,那就是要勤政爱民,清廉自守。 六、《燕京杂诗》 【作者】郑板桥 不烧铅汞不逃禅,不爱乌纱不爱钱。
但愿清秋长夏日,江湖常放米家船。 【鉴赏】不参道,不学佛,不爱功名,不喜利禄,只羡慕米芾沉迷书画、隐逸于江湖。
唯其有高超的见识,方能有此旷达的胸怀;唯其能看破恶浊官场的内幕,才能出污泥而不染;唯其严于律己,方能成为清官;唯清官,才能如此爱民。 七、《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作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鉴赏】这首诗是郑板桥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告别潍县绅士民之作。
作者为人正直,只关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为上司不满,于是上司借故罢了他的官。时年他已61岁,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照理说,至少也该发点小财了,然而他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官。
这首诗在用词上很有感情色彩。萧萧寒、清瘦、秋风都从字面上传递出一种萧索、冷落、凄冷之感,与作者的心情和处境和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