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句子之间关系划分

1.古诗中 是怎样划分句的 比如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是几句

应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的比较多。

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2.古诗从句式上分为什么

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中的“故园东望”正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置,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园,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华发”“早生”. “省略跳接式”.这一句式是表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出现了跳跃式发展.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省略跳跃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3.诗句停顿划分技巧

古人写文章是没有句读,不断句的,这对于初学古文的初中生来说,如何正确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就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难题。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要准确判断句中停顿,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朗读时要确切理解文章,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停顿:根据现代汉语的句中停顿来找到文言文句子中的相应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然后找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

1、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若”、“夫”、“若夫”、“至”“至于”、“盖”、“故”、“惟”、“其”…在这些词后朗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又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盖/大苏泛赤壁云。

2古汉语中多单音节词,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借助古今异义词),要注意分开读。如(1)“今齐地/方千里:(2)可/以一战。“地方”、“可以”,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恰巧是一个复音词,词义发生了变化,要分开来读。而不能连读。再如:率要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要子”。这句的朗读节奏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又如:可以一战。“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能感动词“可以”,朗读时的节奏为:可/以一战。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对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的第一步,我们必须先分析这个句子各成分间的关系,理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明白主语、谓语、宾语各是什么。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一谓语一宾语”、“状语一谓语”、“动词一补词”来停顿。也就是说

4.古诗从句式上分为什么

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中的“故园东望”正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置,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园,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多情”而“华发”“早生”.

“省略跳接式”.这一句式是表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出现了跳跃式发展.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心转)而进行的.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情需要而安排的.“省略跳跃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叙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样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5.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有几种

1、总分关系

总分关系就是构段方式中的一种,是指自然段中有一句话上对全段内容的总结说明,其它几句分别从不同方面展开。总分关系构成的自然段,在形式上可以是先总说,后分说;也可以是先分说,再总说;还可以是先总说、再分说,最后小结。

2、并列关系

这种自然段中的句子通常是从几个方面来介绍某种事物的。

3、因果关系

这种自然段是用“因为”、“所以”、“由于”、“以至”之类的关连词语衔接,议论性段落常用此式。

4、转折关系

这种句子一般由两层意思构成,后层意思转到与前层相对或相反的意思上,行文常用“但”、“但是”、“可是”、“却”、“然而”、“只是”、“不过”等关连词语衔接。 [

5、承接关系

以时间为坐标轴,来讲述前后顺序的一种关联词应用规则。关联词前后说明连续动作或者连续发生的事情,分句前后有先后顺序,不能将分句顺序进行颠倒。

6、递进关系

后面的分句比前面的分句向更重或更大、更深、更难的方向推进一层,分句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6.语文的古诗句、古文怎么分节奏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之一。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时间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朗读停顿。从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来看,考查的重点为后者,即句中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以把握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语法结构为前提。解答这类题时,首先,应将句子翻译出来,把意思紧密相连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就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其次,在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时可先找出动词,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整体观察句子,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从而确定句中停顿。

真题在线: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秦王坚自河东还。

(2007年江西卷) 2.用“/”标出下面句子最明显的两处停顿。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006年宁夏卷) 3.下面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

(2006年广东卷) 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实味不同。

(2007年四川成都卷) 【解析】以上几道中考题均要求标出句中停顿处,从题目来看,只要掌握划分朗读停顿的一些基本方法就不容易出错。 【答案】1. 秦王坚/自河东还。

2.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3. 太祖大怒/以其诬害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

4. 其/实味/不同。 答题技巧: 一、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朗读停顿。

一般来说,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文言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停顿。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或提示原因,如“盖”“夫”等。这种情况下,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

如: ①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②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停顿。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停顿:停顿往往在“之”后。

这样朗读,句子的语气才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停顿。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关系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句首出现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如: ①若/无兴德之言。(《出师表》) ②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③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④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停顿。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其一犬坐于前。(《狼》)为此句正确划分朗读停顿,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前面。根据句意,在“其一”的后面停顿才是正确的,即:其一/犬坐于前。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朗读停顿的方法远不止这五种,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例(1)中的“虽”和例(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 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 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 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 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古诗句子之间关系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