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迹罕至的古诗句
1.“黄昏的路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洛斯特有首名诗《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黄昏的树林分出两条路。而我,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至于路的尽头是什么,另当别论吧。也许跟你们一样,到时面对的只是,死亡。
2.有句古诗大意是“最美的风景往往出现在人迹罕至的地方”,有谁知道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出自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意思是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成为世人常用的名言。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这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为社会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游褒禅山记
3.形容人少的诗句
1、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莫厌潇湘少人处 唐 杜牧 《早雁》3、忘机渐喜逢人少 唐 司马图 《归王宫次年作》4、少夺人衣作地衣 唐 白居易 《红线毯》5、天阴少人客 唐 白居易 《昭国闲居》6、人稀地僻医巫少 唐 白居易 《得微之到官后书备知通州之事怅然有感因成四》7、吟罢少人听 唐 白居易 《早春即事》8、世间认得身人少 唐 白居易 《履道西门二首》9、双金百炼少人知 唐 白居易 《每见吕南二郎中新文辄窃有所叹惜因成长句以》10、浮人少荡析 唐 李白 《赠范金卿其二》11、二人容华识少选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12、人务南亭少 唐 张说 《湘州北亭》13、留台少人务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14、戚戚居人少 唐 韦应物 《经武功旧宅》15、馀馥依人少 唐 韦应物 《慈恩寺南池秋荷咏》16、人少豺虎多 唐 杜甫 《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贾至)》17、少人慎莫投 唐 杜甫 《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贾至)》18、千载少似朱云人 唐 杜甫 《折槛行》19、终朝人吏少 唐 钱起 《李士曹厅对雨》20、长江九派人归少 唐 皇甫冉 《招隐寺送阎判官还江州》21、俗年人见少 唐 耿湋 《题藏公院》22、此地人来少 唐 戴叔伦 《张评事涉秦居士系见访郡斋,即同赋中字》23、人少愁闻病 唐 王建 《原上新居十三首》24、前对一人壮非少 唐 韩愈 《记梦》25、商颜暮雪逢人少 唐 韩愈 《次邓州界》26、山城少人江水碧 唐 刘禹锡 《泰娘歌》27、近来岂少征人妇 唐 刘禹锡 《望夫山》28、逢人少旧僚 唐 刘禹锡 《酬杨八庶子喜韩吴兴与余同迁见赠》29、逢人少开口 唐 元稹 《说剑》30、迎候人应少 唐 元稹 《遣行十首》。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全诗采用了什么的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