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程的诗句
1.关于成长历程的古诗
利于孩子成长的八首古诗 一. 珍惜生命教育 《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 亲情观念教育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三. 爱惜粮食教育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四. 勤奋顽强教育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五. 时间观念教育 《明日》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六. 友情交际教育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七. 进取精神教育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八. 坚强意识教育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2.关于过程的古诗词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赏析】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赏析】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
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
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晚 晴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注]夹城:城门外的曲城。
幽草:生长在幽暗处不被人注意的小草。高阁迥:高阁,诗人居处的楼阁。
迥,远。微注:因是晚景斜晖,光线显得微弱和柔和,故说“微注”。
【赏析】李商隐自开成三年 (838)人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被视为李党)以后,便陷人党争的狭谷,一直遭到牛党的忌恨与排挤。唐宣宗继立,牛党把持朝政,形势对他更加不利。
他只得离开长安,跟随郑亚到桂林当幕僚。郑亚对他比较信任,在幕中多少能感受到一些人情的温暖;同时离开长安这个党争的漩涡,得以暂免时时遭受牛党的白眼,精神上也是一种解放。
正因为这样,诗中才有幽草幸遇晚睛、越鸟喜归干巢之感。首联写初夏凭高览眺所见的晚晴,颔联写得浑融概括,深有托寓(托寓着诗人的身世之感)。
颈联转而对晚晴作工致的描画。末联写飞鸟归巢,体态轻捷,仍是登高览眺所见。
全诗写得自然浑成,不着痕迹。初夏睡起 (杨万里)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赏析】这首诗写初夏景色,很富有情趣。
初夏日长,容易困倦,诗人卧起,却又感到情绪无聊,只有“闲看儿童捉柳花”,用以解闷释愁,这一句写得特别精彩,表现出诗人心情的恬淡宁静,又是那样富于情趣。“捉”字用得十分准确,不能用别的字代替。
有约[宋] 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赏析】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清丽可诵。
山亭夏日[唐] 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赏析】绿树映日浓阴,楼台倒影池塘,多么幽静清和。而当微风吹动水晶般的帘子叮叮作响的时候,架上的蔷薇也正在满院飘香,又是多么沁心迷人。
明丽的语言,细腻的描写,把这夏日山亭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客中初夏 (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赏析】四月天,雨后乍晴,清明而和暖;雨中,对着门的南山,蒙蒙中只见一轮廓,此刻,雨过天晴,历历分明.春尽夏来,已不见那因风起舞的柳絮,惟有那向日葵对着太阳开放着. 前两句写景:四月的天气清明暖和,雨过天晴,对着门的南山更是青绿分明。
后两句抒情: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这里须了解的是,作者司马光其时与王安石不合,此诗在退居洛阳时所作,他把王安石等人比作“柳絮”,用“葵花”自比,表达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黄鹤楼闻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赏析】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此调题解云:“《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
3.形容人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诗句
形容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诗句:
1、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偈》唐代:惠能
2、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
3、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金朝:元好问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 魏晋:陶渊明
5、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杂诗》 魏晋:陶渊明
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7、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8、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9、瞳凝秋水剑流星,裁诗为骨玉为神。《紫英-明光》
10、谁言别后终无悔,寒月清宵绮梦回。《梦璃-离歌》
11、剥落三千烦恼丝,寒寺青灯伴古佛。《红楼梦》
扩展资料
红尘,原指繁华热闹的所在。
佛教所说的“尘”,系译自梵语,意为污染,谓能污染人的真性。“尘”又与“境”同义,指外部一切感知认识的事物。佛教认为,尘境是一心所变现的,并非真正的客观实在,属于虚妄的“似外境现”。后因以红尘指虚幻的尘世间。
俗语看破红尘,谓看透尘世的虚妄污浊,不足留恋。常用以形容达观、洒脱。
看破红尘,是指在人生过程中因某种机缘对尘世中的事情进行了自我透彻的感悟,是一种自我思维突破的过程,在行为上一般采取消极逃避的策略和行为,通常把看破红尘理解为认识万物皆空的道理后,放下对金钱、权利、名利、美色等欲望的追求和执着。
看破红尘,对生活中的事和物采取置之度外的态度和行为,保持自我内心安宁是有用的,但其消极的行为不利于国家、社会、家庭的发展和个人责任的担当。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看破红尘
4.形容“开悟”的诗句有哪些
1.《神秀示法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2.《六祖示法诗》
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神照本如开悟诗》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4.《文偃诗》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5.《分庵主开悟诗》
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的含义是:人就想菩提树一样,心就像是明如镜子的台子一样,时时需要清洗,不要让它上面有太多的灰尘,告诉人家,不要蒙蔽了自己的心志。
“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含义是:要时时刻刻的提醒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的含义是:走到哪里,都看到回到故乡的路。事情的发展合乎自己的预测,也就不必思考太多。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的含义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学禅应破除思想上的蒙蔽,还原清净本心的思想。
“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的含义是:生活中有一些事情会让自己很牵挂,即使通过身边的亲戚朋友的开导还是难以释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