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死的诗词(524首)

  •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子,大夫雍之。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

  •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
    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夫射猎之娱,与安危之机孰急?使为治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勿为可也。

  • 汉昭帝逝世,昌邑王刘贺被废黜,汉宣帝刘询刚刚登上皇位。
    路温舒呈上奏书,奏书说: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路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
    其辞曰:“臣闻齐有无知之祸,而桓公以兴;晋有骊姬之难,而文公用伯。
    近世赵王不终,诸吕作乱,而孝文为太宗。

  • 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
    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
    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
    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

  •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 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邽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
    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 呜呼!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泷冈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
    非敢缓也,盖有待也。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

  •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
    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
    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 巩顿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
    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
    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

  •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
    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
    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
    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

  • 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
    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
    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
    薄午,有人自蜈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

  •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
    方力构其罪,赖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
    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纍然携妻子,出家塞上。

  • 中和癸卯春三月,洛阳城外花如雪。
    东西南北路人绝,绿杨悄悄香尘灭。
    路旁忽见如花人,独向绿杨阴下歇。
    凤侧鸾欹鬓脚斜,红攒黛敛眉心折。

  •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