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和谐意味审美的分析总结
唐诗中和谐意味审美的分析总结
和谐是人的审美对象中的重要审美属性之一,它是指审美对象各组成局部之间处于矛盾统一之中,相互协调、多样统一的状态。
阅读课堂教学既有内在的科学的美,又有外在的形式的美;既有内容结构的有序的美,又有节奏、韵律动摇的美;既有方法、战略的多样的美,又有追求效率的统一的美;既有课文主线显志之美,又有副线扶衬之美……所有这些要素的整合,便贵在一个和谐,如不和谐,会水火相克、冰炭不容,功能互相抵消;如配置和谐,则可收相得益彰,交互辉映之美。课文《月光曲》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比较难学的一篇,文中将贝多芬与兄妹的接触过程和心情,《月光曲》的基本旋律,通过兄妹感受反映的《月光曲》的内容等三条线索,艺术地揉合在一起,使文章十分优美和动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执教此课时依样画葫芦地处置,使教学过程和文章一样优美和动情,令笔者赞叹不已。他在板书课题后,从“曲”入手简介贝多芬其人和创作传说,再从本课中除第一自然段外,还有哪一段是“创作”曲子之外的事情,从而引证《月光曲》确是即兴演奏之作。至此,斩头去尾之后,便凸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于是教师把课文设计成三个板块,形成了主干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同学自主研读:
第一个主干性问题情境是:《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乐曲的基本曲调和节奏是什么样的.?在同学自主研读、交流的基础上,自然地形成如下板书: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 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 惊涛骇浪
第二个主干性问题情境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从何而来?于是同学便仔细研读课文第2—7自然段,讨论交流后形成板书:
听到琴声 一分震动
看到兄妹 十分感动
遇到知音 万分激动
第三个主干性问题情境是:那么《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呢?抒发了贝多芬什么样的内心感受?在同学研读过程中,教师以诗人李白创作《望庐山瀑布》和画家列宾创作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些同学比较熟悉的课文启发引导同学考虑:难道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只是凭空想象吗?于是课文的难点便随之突破:他正是在与兄妹俩的接触中深受感动,又凭借当时月光的联想,才即兴创作出《月光曲》,来表达这种情感的。这时,前边的板书得到了一一对应,也正是在这种对应中,将课文的深邃含意,剖析得一清二楚,使三个主干性问题情境得到了艺术的整合,使整堂课充溢了和谐的美:
听到琴声 一分震动——(轻柔徐缓)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看到兄妹 十分感动——(繁重刚键)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遇到知音 万分激动——(高昂激荡)月光照耀/惊涛骇浪
教育美育要求阅读课堂教学应该是美的载体,而课堂教学之美,又怎能离开了优秀教案之美这一基础。所以,阅读课堂优秀教案首先应该是美的载体;把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引进课堂;以哲理美、形象美、声韵美设计教学过程;将美育原理全面地应用于阅读课堂教学,成为一个主体的、美化育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