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阅读答案及赏析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 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1.在这首诗中,作者并不是望“长安”“京县”,为什么要写“望长安”“视京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4分)
2.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3分)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写法,化用古人的诗句。
2.①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等;动景:喧闹的小鸟。调动多种感官,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②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锦,澄江像白练。
二:
1. “河阳视京县”化用了潘岳的“引领望京室”句,与潘岳不同时代的诗人是( )(2分)
A.阮籍 B.曹植 C.嵇康 D. 左思
2. 对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中第一、二句用典精当,对仗工整,道出了离京的原因和路程。这里的“灞涘”即“河阳”,“长安”即“京县”。
B.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中的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与谢朓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意思相同,不过形容过实,不如小谢的这两句诗鲜明空灵。
C.“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两句抒发了诗人延误佳期的惆怅,描摩出诗人追悔不已、泪下如霰的情态。
D.诗人以“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收束全诗,写的仍是傍晚时登上三山回望京都的情景,与开头相呼应。
3.请选择一个角度,鉴赏“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4分)
参考答案
1.A
2.B(A项中,“灞涘”指霸陵而非河阳,“京县”指洛阳而非长安;C项中,“佳期”指还乡之期,这两句诗写作者想到还乡无期,心中充满惆怅,泪珠像雪珠一样散落下来;D项中的两句诗抒怀归之情。这三项皆误,只有B正确。)
3景物描写2分,作用2分。“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离开京城建康(今南京)外任宣城太守途中,写他在傍晚时登上位于建康城西南长江南岸的三山,想到自己即将赴外地做官而对京城与长江的美景产生无限的怀念,并抒发了他的乡国愁思。
诗的起句诗人并不直接写自己登山回望建康城,而是借古人的典故来比喻自己离京的心情和忧虑,也间接地交待了自己离京的原因。“灞縵望长安”是引用建安时期王粲的《七哀诗》中的诗句:“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縵”是岸的意思。王粲是离开长安赴荆州避长安之乱时作的《七哀诗》,当时董卓被杀,李莈、郭汜大乱长安。而谢緿离开建康城前,建康也处于皇帝频繁更替的动荡不安之中,谢緿外任也有避政治之乱的含意,但诗人对此不好明说,只得借王粲之句来表达自己的忧患。“河阳视京县”用的是西晋诗人潘岳任河阳(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内)县令时所作《河阳县诗》的句子:“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京县指当时的京城洛阳,潘岳在河阳为县令,怀才不遇,伸长脖子眺望京城,希望得到京城的青睐回京做大事。诗人用潘岳的诗句也含蓄地点出自己也希望有朝一日再回京城施展才华。
“白日丽飞甍”以下六句诗写京城、长江、江上芳洲及郊野之景。“飞甍”是以凌空展翅欲飞的屋檐代指京城的建筑,诗人说它们在明丽夕阳的映照下,错落有致,透露出繁华。“丽”字本来是形容词,用在此处则作动词用,指将京城宫殿楼阁映照得明丽辉煌。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写晚霞中的大江之景。绮是锦缎,练是白绸,诗人用这两个比喻不仅恰切地描绘出了天上晚霞和晚霞中大江的绚烂,而且还以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景色给人的安静感,诗人在这种景色的慰抚下心情亦变得平静下来。“散成绮”中“散”为“铺开”,是动,但绮则是静的锦缎列布于天空之上;“静如练”中“静”为安静地长卧,是静,但“练”既可让人感觉到静,但亦让人感觉到它在动,澄清的江水在夕阳映照下静静地流动,波光粼粼,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在缓缓拂动。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二句既是写实景,但同时也通过写夕阳中归巢鸣叫的鸟和遍布郊野的各种花卉写出了别情与愁绪。
“去矣方滞淫”后六句是抒情,它是承接上面景色描写之后感情的自然流露。正是因为京城如此繁华才使得诗人依恋,大江如此安静而给诗人安慰,鸟儿花儿也如此多情而令诗人伤感,所以才唤起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慨。说是要离去了诗人又在三山之上停留回望,正是因为想念啊诗人才停止了送别的宴席。诗人恰切地使用了两个虚词“矣”与“哉”,充分表达了他去国思乡的感叹。在前面写景的满与实之后,突然用虚词来表达出感情的起伏,这也充分反映了他的诗在语言表达上的圆美流转。
六朝之时的文学虽多有艳丽之感,但由于政局更迭频繁,仕宦之人多有朝不保夕的生命忧虑意识,面对江南的春景又恰逢离别之时免不了会感叹人生的无常和无奈,这种离别愁绪的物化手法并逐渐积淀成中国文化中的文化意象。
谢 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1.在这首诗中,作者并不是望“长安”“京县”,为什么要写“望长安”“视京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4分)
2.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3分)
参考答案
1.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写法,化用古人的诗句。
2.①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等;动景:喧闹的小鸟。调动多种感官,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②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锦,澄江像白练。
二:
1. “河阳视京县”化用了潘岳的“引领望京室”句,与潘岳不同时代的诗人是( )(2分)
A.阮籍 B.曹植 C.嵇康 D. 左思
2. 对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中第一、二句用典精当,对仗工整,道出了离京的原因和路程。这里的“灞涘”即“河阳”,“长安”即“京县”。
B.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中的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与谢朓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意思相同,不过形容过实,不如小谢的这两句诗鲜明空灵。
C.“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两句抒发了诗人延误佳期的惆怅,描摩出诗人追悔不已、泪下如霰的情态。
D.诗人以“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收束全诗,写的仍是傍晚时登上三山回望京都的情景,与开头相呼应。
3.请选择一个角度,鉴赏“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4分)
参考答案
1.A
2.B(A项中,“灞涘”指霸陵而非河阳,“京县”指洛阳而非长安;C项中,“佳期”指还乡之期,这两句诗写作者想到还乡无期,心中充满惆怅,泪珠像雪珠一样散落下来;D项中的两句诗抒怀归之情。这三项皆误,只有B正确。)
3景物描写2分,作用2分。“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两句则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喧闹的归鸟盖满了江中的小岛,各色野花开遍了芬芳的郊野。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离开京城建康(今南京)外任宣城太守途中,写他在傍晚时登上位于建康城西南长江南岸的三山,想到自己即将赴外地做官而对京城与长江的美景产生无限的怀念,并抒发了他的乡国愁思。
诗的起句诗人并不直接写自己登山回望建康城,而是借古人的典故来比喻自己离京的心情和忧虑,也间接地交待了自己离京的原因。“灞縵望长安”是引用建安时期王粲的《七哀诗》中的诗句:“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縵”是岸的意思。王粲是离开长安赴荆州避长安之乱时作的《七哀诗》,当时董卓被杀,李莈、郭汜大乱长安。而谢緿离开建康城前,建康也处于皇帝频繁更替的动荡不安之中,谢緿外任也有避政治之乱的含意,但诗人对此不好明说,只得借王粲之句来表达自己的忧患。“河阳视京县”用的是西晋诗人潘岳任河阳(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内)县令时所作《河阳县诗》的句子:“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京县指当时的京城洛阳,潘岳在河阳为县令,怀才不遇,伸长脖子眺望京城,希望得到京城的青睐回京做大事。诗人用潘岳的诗句也含蓄地点出自己也希望有朝一日再回京城施展才华。
“白日丽飞甍”以下六句诗写京城、长江、江上芳洲及郊野之景。“飞甍”是以凌空展翅欲飞的屋檐代指京城的建筑,诗人说它们在明丽夕阳的映照下,错落有致,透露出繁华。“丽”字本来是形容词,用在此处则作动词用,指将京城宫殿楼阁映照得明丽辉煌。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写晚霞中的大江之景。绮是锦缎,练是白绸,诗人用这两个比喻不仅恰切地描绘出了天上晚霞和晚霞中大江的绚烂,而且还以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景色给人的安静感,诗人在这种景色的慰抚下心情亦变得平静下来。“散成绮”中“散”为“铺开”,是动,但绮则是静的锦缎列布于天空之上;“静如练”中“静”为安静地长卧,是静,但“练”既可让人感觉到静,但亦让人感觉到它在动,澄清的江水在夕阳映照下静静地流动,波光粼粼,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在缓缓拂动。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二句既是写实景,但同时也通过写夕阳中归巢鸣叫的鸟和遍布郊野的各种花卉写出了别情与愁绪。
“去矣方滞淫”后六句是抒情,它是承接上面景色描写之后感情的自然流露。正是因为京城如此繁华才使得诗人依恋,大江如此安静而给诗人安慰,鸟儿花儿也如此多情而令诗人伤感,所以才唤起诗人恋恋不舍的感慨。说是要离去了诗人又在三山之上停留回望,正是因为想念啊诗人才停止了送别的宴席。诗人恰切地使用了两个虚词“矣”与“哉”,充分表达了他去国思乡的感叹。在前面写景的满与实之后,突然用虚词来表达出感情的起伏,这也充分反映了他的诗在语言表达上的圆美流转。
六朝之时的文学虽多有艳丽之感,但由于政局更迭频繁,仕宦之人多有朝不保夕的生命忧虑意识,面对江南的春景又恰逢离别之时免不了会感叹人生的无常和无奈,这种离别愁绪的物化手法并逐渐积淀成中国文化中的文化意象。
上一篇:杨慎《山茶花》阅读答案
下一篇:中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及阅读答案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