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诗句
清明节的诗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下面是关于清明节的诗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寒食野望吟》
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清明日狸渡道中》
范成大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土番)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这首五律有如广角镜头,摄下了清明春野的全景。书生们潇洒的游春,空中风筝争鸣,鸟雀啄食(土贲)间祭品。哀欢相映,这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节日。不过,清明墓祭凄清悲切固然有,但至唐宋,宴乐游赏的风气也已形成。
唐诗人顾非熊的一首《长安清明言怀》诗道尽其间关系:
《长安清明言怀》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至唐代,寒食清明祭扫坟茔的习俗已经合二而一了。时值三春大好时光,清明墓祭这种户外活动业已具备冶游的条件。唐宋元明如此,清及晚近也不例外。晚近以来,这种风习还是很盛的。求神拜佛可视作迷信,作为者心里也免忐忑,祭扫先茔则不,行此举之人肚子鼓鼓象有许多理由,怎么做也都心安理得。于是,北方便荷担挑盒,南方便行船载酒,热热闹闹地上坟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使国人顿生伤心断魂和好酒迷醉之感。意思是: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浪迹天涯的旅人,回家祭祖,伤心欲绝,魂飞魄散。打听何处有酒,放牧童子指向远方的杏花村。
本诗意象清新、孤寂、迷醉、芬芳。清明时节,每年的4月5日前后,春意正浓,春草鲜嫩 ,春花盛开,春树苍翠,春光明媚,春气荡漾,春雨绵绵,纷纷扰扰。清明,写出时节的清新。雨水纷纷,冲刷万物,更显洁净。路上行人,四处漂泊,为了祭奠亲人,三三两两,踯躅在乡村小路上,悲戚伤感,使行人尤其孤寂。人在悲痛时,很想求解脱 ,何物能解忧,唯有杜康。酒使人迷醉飘然,内心惆怅惘然的路人,找到了精神寄托。牧童,天真烂漫,无忧无愁,与充满悲伤孤寂的路上行人正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杏花村,乡野气息浓郁,充溢田间的芬芳,后来成为酒的雅称。
本诗意境落寞孤寂。首联渲染冷寂的环境,引起下文。颔联交代路人凄冷孤寂的心情。颈联写出借酒浇愁之意。尾联写出牧童指示的结果。本诗重点要表达的两个事物,一是情之断魂,二是解愁之酒。断魂,渲泄悲戚情感,尤其能勾起读者共鸣,成为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