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论笺校正》 遏利〔一〕第三
世人之论也,靡不贵廉让而贱财利焉,及其行也,多释廉甘利。之于人〔二〕徒知彼之可以利我也,而不知我之得彼,亦将为利人也〔三〕。知脂蜡之可明镫也〔四〕,而不知其甚多则冥之。知利之可娱己也,不知其称而必有也〔五〕。前人以病,后人以竞〔六〕,庶民之愚而衰闇之至也〔七〕。予故叹曰:何不察也?愿鉴于道,勿鉴于水〔八〕。象以齿焚身,蚌以珠剖体〔九〕;匹夫无辜,怀璧其罪〔一0〕。呜呼问哉〔一一〕!无德而富贵者,固可豫吊也〔一二〕。
〔一〕○铎按:广雅释诂:“遏,止也。”此篇论世人当明义利之辨,幷历举前代好利而亡,好义而彰者以证之,故以“遏利”名篇。 〔二〕文有脱误。王先生云:‘疑是“多释廉而甘利”。释、舍通。“之于”字衍,“人”字属下句。’
〔三〕“利人”疑倒。宣十四年左传:‘晏桓子曰:“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
〔四〕说文云:“镫,锭也。”徐铉曰:“锭中置烛,故谓之镫。”镫、灯正俗字。 〔五〕文有脱误。疑当作“不知其积而必有祸也”。襄廿八年左传:‘晏子曰:“利过则为败。”’昭十年传:‘晏子谓桓子曰:“蕴利生孽。”’皆此意也。
〔六〕僖七年左传云:‘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此用其文。楚辞离骚云:“众皆竞进而贪婪兮。”○铎按:说文:“竞,逐也。”此文当取竞逐之训。
〔七〕春秋繁露云:“民之皆趋利而不趋义也,固其所闇也。”
〔八〕吴语:‘申胥云:“王其盍亦鉴于人,无鉴于水!”’○铎按:书酒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史记蔡泽传:“鉴于水者,见面之容;鉴于人者,知吉与凶。”古谚相传语异。 〔九〕襄廿四年左传云:“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淮南子说林训云:“蛖、象之病,人之宝也。”高诱注:“蛖,大蛤,中有珠;象牙还以自疾,故人得以为宝。”本经训云:“擿蚌蜃”,高注:‘ “擿”犹“开”也,开以求珠也。’
〔一0〕桓十年左传。“辜”今作“罪”。
〔一一〕“问”疑“闇”。○铎按:“问”当作“闻”。古字“闻”与“问”通,论语公冶长篇:“闻一知十。”“闻”本或作“问”;礼记檀弓上篇:“问丧于夫子乎?”“问”本亦作“闻”:俱见经典释文。“闻哉”者,呼而欲人闻之,犹欲人勿忘而言“识之哉”耳。此书“令闻”字多作“问”,(本篇及赞学篇是)写者因以意改之。若作“闇”,则与上文“愚而衰闇之至”相复。 〔一二〕“贵者”二字旧空,据程本补。汉书景十三王传赞云:“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铎按:古谓“死”为“不幸”,故曰“可豫吊”。
且夫利物莫不天之财也〔一〕。天之制此财也,犹国君之有府库也。赋赏夺与,各有众寡,民岂得强取多哉?故人有无德而富贵,是凶民之窃官位盗府库者也,终必觉,觉必诛矣。盗人必诛,况乃盗天乎?得无受祸焉〔二〕?邓通死无簪〔三〕,胜、跪伐其身〔四〕。是故天子不能违天富无功,诸侯不能违帝厚私劝〔五〕。非违帝也,非违天也。帝以天为制,天以民为心,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六〕。是故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七〕;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八〕。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九〕,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义而不彰者也〔一0〕。
〔一〕“莫不”犹言“莫非”。周语:‘芮良夫曰:“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 〔二〕汉书朱博传云:“得无不宜?”颜师古注:‘“得无”犹言“无乃”也。’○铎按:忠贵篇:“夫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偷天官以私己乎?以罪犯人,必加诛罚,况乃犯天,得无咎乎?”与此同为左氏旧说。
〔三〕见史记佞幸传。 〔四〕“跪”当作“诡”,公孙诡、羊胜见史记梁孝王世家。王先生云:‘“伐”疑“戕”。’○铎按:公孙诡、羊胜事,亦见汉书文三王传。广雅释诂一:“伐,杀也。”义自可通。
〔五〕王先生云:‘“私劝”疑是“私欢”。’○铎按:昭九年左传注、汉书王莽传注引“欢”并作“劝”。彼可谓之假借,此则字讹。
〔六〕襄卅一年左传:‘太誓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七〕周礼司勋:“国功曰功,民功曰庸。”晋语:‘穆子曰:“无功庸者不敢居高位。”’王先生云:‘“力”当作“立”。周语:“高位实疾颠。”“疾颠”即“立颠”也。’继培按:“力”盖“危”字之坏。管子宙合篇云:“高为其居,危颠莫之救。”淮南子人间训云:“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吕氏春秋务大篇云:“尝试观于上志,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功故也。”○铎按:立、力俗音讹,王说近是。 〔八〕韩诗外传八:‘孔子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者,抑事而损者也。持盈之道,抑而损之。”’又云:“德行宽容而守之以恭者荣。” 〔九〕“至”旧作“止”,据程本改。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0〕荀子荣辱篇云:“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昔周厉王好专利〔一〕,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二〕言是大风也,必将有隧〔三〕;是贪民也,必将败其类。王又不悟,故遂流死于彘〔四〕。虞公屡求以失其国〔五〕,公叔戌崇贿以为罪〔六〕,桓魋不节饮食以见弒〔七〕。此皆以货自亡,用财自灭〔八〕。楚斗子文三为令尹,而有饥色,妻子冻馁,朝不及夕〔九〕;季文子相四君,马不饩粟,妾不衣帛〔一0〕;子罕归玉〔一一〕;晏子归宅〔一二〕。此皆能弃利约身〔一三〕,故无怨于人〔一四〕,世厚天禄〔一五〕,令问不止〔一六〕。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一七〕,白驹〔一八〕、介推〔一九〕遯逃于山谷,颜、原、公析〔二0〕因馑于郊野,守志笃固〔二一〕,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势不能移〔二二〕,虽有南面之尊〔二三〕,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二四〕,挠志如芷,负心若芬〔二五〕,固弗为也。是故虽有四海之主弗能与之方名,列国之君不能与之钧重〔二六〕;守志于□〔二七〕庐之内,而义溢乎九州之外,信立乎千载之上,而名传乎百世之际〔二八〕。
〔一〕见周语。
〔二〕毛传序云:“桑柔,芮伯刺厉王也。” 〔三〕“隧”旧作“遂”。按:班禄篇作“隧”,与今诗同。○铎按:初学记一引诗亦作“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遂”即“隧”之省借。’
〔四〕周语。
〔五〕桓十年左传。
〔六〕定十三年左传。
〔七〕哀十四年左传云:“宋桓魋之宠害于公,公使夫人骤请享焉,而将讨之。”“弒”当为“讨”。王先生云:‘公羊昭廿五年传:“昭公谓子家驹曰:季氏为无道,僭于公室久矣。吾欲弒之何如?”是上杀下亦可谓之“弒”也。’
〔八〕老子云:“多藏必厚亡。”楚语云:“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铎按:以、用互文。史记货殖列传:“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是其例。 〔九〕“子文”旧作“文子”。楚语云:“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楚策:‘莫敖子华曰:“令尹子文,朝不谋夕。”’
〔一0〕成十六年左传云:“季孙于鲁,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杜注:“二君,宣、成。”襄五年“季孙行父卒”,传云:“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疏云:“行父以文六年见经,则为卿久矣。宣八年仲遂卒后,始文子得政,故至今为相三君也。”此云“四君”,盖幷文公数之。○铎按:此疑本作“三君”。古三、四字皆积画,故多相乱。昭三年左传:“陈氏三量。”晏子春秋问下篇同,外篇误作“四量”,是其例。
〔一一〕襄十五年左传。
〔一二〕昭三年左传。按:“宅”与夕、帛韵。○铎按:此三字在铎部,与德部之“色”亦可合韵。班固窦将军北征颂落(铎部)、服(德部)协,是其例。
〔一三〕老子云:“绝巧弃利。”吴语云:“身自约也。”汉书王莽传云:“克身自约。”论语云:“克己复礼为仁”,马融注:“克己,约身也。”皇侃疏云:“言能自约俭己身。”
〔一四〕礼记中庸云:“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郑注:“无怨,人无怨之者也。”论语云:“放于利而行,多怨。”
〔一五〕论语云:“天禄永终。”
〔一六〕“止”疑“亡”。○铎按:周语中:“令闻不忘。”韦注:“言德及后代也。”问、闻,亡、忘并古字通用。或曰:即诗“令闻不已”。 〔一七〕论语。
〔一八〕诗小雅。
〔一九〕僖廿四年左传。
〔二0〕颜回、原宪、公析哀也。史记游侠传云:“季次、原宪,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季次,哀字也。
〔二一〕尔雅释诂云:“笃,固也。”○铎按:“笃固”见交际篇。 〔二二〕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固”疑“回”之误,“回”犹“移”也,昭卅一年左传云:“不为利回。”逸周书官人解云:“深导以利,而心不移。”或云:“固”读为“蛊文夫人”之“蛊”,惑也。○铎按:作“回”是也。“回”字盖涉上“固”字而误。
〔二三〕易说卦传云:“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二四〕“班”与“辨”通。孟子云:“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二五〕“负”当是“熏”。易艮九三:“厉熏心”,马融注:“熏灼其心。”汉书路温舒传云:“虚美熏心。”按“熏”说文作●”。●、负字形相近。○铎按:“负心”与“挠志”相对。挠,曲也。负,背也。两句即“挠如芷之志,负若芬之心”,倒之以使“殆”与“芷”、“班”与“芬”协韵耳。篆书“熏”字与“负”形远,汪说失之。
〔二六〕荀子儒效篇云:“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室,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礼记投壶郑注:‘“钧”犹“等”也。’ 〔二七〕空格程本作“一”。○铎按:程本是也,当据补。
〔二八〕孟子云:“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 故君子曰〔一〕: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威势不行,非君子之忧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是以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二〕,厉之以志,弗厉以诈〔三〕;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四〕;贻之以言,弗贻以财〔五〕。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而疏广不遗赐金〔六〕。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七〕。故曰: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一〕“君”字疑误。
〔二〕吕氏春秋察微篇云:“智士贤者。”
〔三〕“诈”字与下复,何本作“辞”。按三略云:“厉之以辞。”○铎按:下文“诈”字,士礼居旧藏明刊本作“邪”,则与此不相复。“辞”即“言”也。如何本,则与下文“贻之以言”乖剌矣。
〔四〕礼记檀弓:‘曾子曰:“国奢则示之以俭。”’
〔五〕说苑杂言篇:‘晏子曰:“吾闻君子赠人以财,不若以言。”’
〔六〕并见汉书。“
”汉书作“疏”。广韵九鱼“疏”字注云:‘疏姓,汉有太子太傅东海疏广,俗作“
”。’按晋书束皙传云:‘汉太子太傅
广之后也。王莽末,广曾孙孟达避难,自东海徙居沙鹿山南,因去“
”之“足”,遂改姓焉。’是汉时已以“
”为“疏”矣。
〔七〕汉书疏广传云:“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昭卅二年左传云:“无征怨于百姓”,杜注:“征,召也。”
昔曹羁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其德义。德义弗施,聚必有阙。〔一〕”今□〔二〕家赈而贷乏〔三〕,遗赈贫穷,恤矜疾苦〔四〕,则必不□〔五〕居富矣〔六〕。易曰:“天道亏盈以冲谦〔七〕。”故以仁义□于彼者,天赏之于此〔八〕;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九〕,则亦〔一0〕可以免于亢龙之悔、干坤之愆矣〔一一〕。
〔一〕晋语:‘僖负羁言于曹伯曰:“守天之聚,将施于宜。宜而不施,聚必有阙。”’韦昭注:“宜,义也。”
〔二〕空格程本作“或”。
〔三〕尔雅释言云:“赈,富也。”
〔四〕周礼大司徒:“以保息六安万民,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郑注:“振穷,●捄天民之穷者也,”昭十四年左传云:“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杜注:“振,救也。”“振”声误为“赈”。汉书文帝纪元年诏曰:“其议所以振贷之。”颜师古注:‘振,起也。诸“振救”、“振赡”,其义皆同。今流俗作字从“贝”者,非也。’
〔五〕空格程本作“久”。
〔六〕句有误字。说苑杂言篇:‘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说丛篇云:“赈穷救急,何患无有?”○铎按:“不”疑当作“可”。“必可久居富”,即“欲贫而不可得”之意。 〔七〕谦彖词。“以冲”王弼本作“而益”。
〔八〕空格程本作“费”,“以仁义”旧作“仁以义”。按墨子天志中云:“此仁也,义也,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此文本之。襄廿八年左传:‘叔孙穆子曰:“善人富谓之赏。”’
〔九〕见上。“挹”与“抑”同。○铎按:文选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注引苍颉篇:“挹,损也。”言损之又损也。
〔一0〕“亦”旧作“不”。 〔一一〕易干上九:“亢龙有悔。”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故君子曰”至此,旧错入务本篇,今移正。